您的位置: 汉医百科 > 首页 > 中医古籍 > 肘后备急

以下是 中医古籍 肘后备急方 第 37 章(节) 介绍了:




章37 治痈疽妒乳诸毒肿方
    (白话文)






(出自《隐居效方》)治疗羊疽疮(一种疮疡,伴有虫蚀瘙痒)。 取八分附子、二分藜芦,一同研成粉末后敷在疮上,疮中的虫子会自然爬出。

葛氏(古代医家,推测为葛洪)治疗乳发(乳房急性化脓性疾病)、各种痈疽发背(背部痈疽)及乳房相关疮疡的方剂。 在患处艾灸一百壮。

另一个方剂:将粢米粉炒至发黑,用鸡蛋清调和,涂在熟绢上贴于痈疽处;在绢上穿一个小口,以宣泄毒气;药干后更换,此方疗效神奇。

又一个方剂:将锅底的焦土捣烂,用鸡蛋黄调和后涂抹患处;若加入少量豆豉,效果更佳。

再一个方剂:将黄柏捣成粉末过筛,用鸡蛋清调和后厚敷患处,药干后更换,即可痊愈。

还有一个方剂:将鹿角烧成灰,捣成粉末,用醋调和后涂抹患处,效果良好。

另一个方剂:在石头上用水研磨鹿角,取浑浊的汁液涂抹痈疽处,药干后更换,肿势会随手消退。

又一个方剂:将半夏研成粉末,用鸡蛋清调和后涂抹患处;或用水研磨半夏后敷用,均有良效。

再一个方剂:(名为)“神效水磨方”,出自《短剧方》(古代医书)。

还有一个方剂:用醋调和吴茱萸,或捣烂生姜、小蒜,敷于患处,均有良效。

治疗一切恶毒肿痛的方剂。 取一大把蔓荆根(若无蔓荆根,可用龙葵根替代)、一两优质光明的乳头香、一两宣州产的黄连、四十九枚去尖的杏仁、三四钱白色柳木(均切碎),一同捣烂两百至三百下,制成三四分厚的药饼,根据肿处大小贴敷;药干后更换,肿势可立即消散;之后再贴膏药处理疮口,效果更佳。

葛氏治疗痈疽扩散至数十处的方剂。 取牛屎烧成灰,捣成粉末,用鸡蛋清调和后涂抹患处,药干后更换,疗效神奇。

另一个方剂:将鹿角、肉桂、鸡屎分别捣烂、烧成灰,混合后用鸡蛋清调和,涂抹患处,药干后再涂。

若痈疽已化脓,需促使疮口破溃排脓的方剂。 取白鸡的两只翅膀,各取一根羽毛肢(翅膀骨骼旁的小羽枝),烧成灰后服用,痈疽会随之破溃。姚氏(古代医家)的方剂与此相同。

又一个方剂:吞服一枚薏苡仁,不可多服。

再一个方剂:用醋调和雀屎,像小豆大小般涂在痈疽顶端。

葛氏治疗痈疽已结块,防止其进一步扩大的方剂。 将小豆研成粉末涂抹患处;若用鸡蛋清调和后敷用,效果更佳,很快即可痊愈。

另一个方剂:将芫花研成粉末,用胶汁调和后粘贴于患处,药干后更换,痈疽会化为脓液消散。

若痈疽破溃后,脓血不断渗出、疼痛剧烈。 取新鲜白楸叶,叠十层贴于患处,用宽布帛捆绑固定。

治疗乳房肿痛的方剂。 取二分桂心、二分甘草、一分炮附子,一同捣成粉末,用醋调和后涂在纸上,覆盖于患处,脓液会化为水,疗效神奇。

葛氏治疗妇女乳痈、妒乳(乳汁淤积引发的乳房肿痛)的方剂。 削取柳根皮,煮熟后捣烂,加热后装入布囊,熨敷患处;药冷后更换,效果极佳。

另一个方剂:将捣米用的木槌(研米槌)煮至沸腾,用棉絮包裹后覆盖乳房,熨敷患处;需准备两个木槌交替加热熨敷,反复数十次即可停止。姚氏说此方疗效神奇。

治疗乳痈的方剂。 取大黄、?草(原文“?草”中“?”疑为“?”,或为某类草药,暂保留原文)、伏龙肝(灶心土)、生姜各二分;先将前三种药材捣成粉末过筛,再与生姜一同捣烂,用醋调和后涂抹患处,乳房疼痛会立即缓解,疗效极为灵验。刘涓子(古代医家)的方剂中不用生姜,若用生姜则需四分,与其他药材用量相等。我近来见人用鲫鱼治疗,效果立竿见影,此方在《短剧方》中记载为优质方剂。

姚氏治疗乳痈的方剂。 取一分湿大黄鼠粪、一分黄连,一同捣成粉末(鼠粪需单独捣烂),用黍米粥的清汤调和后,敷在乳房四周,疼痛会立即停止并痊愈;若无黍米,用粳米粥清汤也可。

又一个方剂:用牛屎或马屎敷于患处,均有良效,可消除乳痈。

《短剧方》治疗妒乳的方剂。 取黄芩、白蔹、芍药,三者用量相等,一同研成粉末过筛,用浆水送服一钱匕,每日五次;若右侧乳房结块,用左侧乳房的乳汁送服药粉;若左侧乳房结块,用右侧乳房的乳汁送服,可消散结块、根除病症。姚氏的方剂与此相同,服用后必定痊愈。

姚氏的方剂:捣烂生地黄敷于患处,药熟后更换;用小豆(捣烂敷用)效果也不错。

姚氏又说:若经两三百人治疗仍未痊愈,患处仅坚硬呈紫色。 用前面提到的柳根皮法:将柳根皮炒至温热,熨敷肿处,一夜即可痊愈。

凡是乳汁无法排出、在乳房内郁结形成的病症,名为“妒乳”,其发病急迫程度超过一般痈疽。

徐玉(古代医家)治疗乳房中出现瘰疬(淋巴结肿大)、引发疼痛的方剂。 取三两大黄、三两黄连,加五升水煎煮至剩余一升二合药液,分三次服用;服药后排便,即可痊愈。

葛氏治疗突然发作的毒肿、疼痛剧烈的方剂。 取较大的芜菁根,削去外层表皮,煮熟后捣烂,用醋调和成泥状,煮沸三次,快速搅拌后取出,敷于肿处,用布帛包裹;每日更换两三次,用芜菁子(捣烂敷用)效果也不错。

另一个方剂:将牛屎烧成灰,捣成粉末,用醋调和后敷于患处,药干后更换。

又一个方剂:用水调和熟石灰,敷于肿处;或用醋研磨升麻、青木香或紫檀,取汁液涂抹患处,均有良效。

再一个方剂:取水中的浮萍草,加热后捣烂敷于患处。

若毒邪已侵入体内。 取一两麝香、一两薰陆香、一两青木香、一两鸡舌香,加四升水煎煮至剩余二升药液,分两次服用。

若恶核(淋巴结肿大)结块无法消散。 取吴茱萸、小蒜,两者用量相等,一同捣烂后敷于患处;用红蒜(丹蒜)也可。

另一个方剂:捣烂鲫鱼后敷于患处。

若为风肿(风邪引发的肿胀),瘙痒明显,按压后肿处会随手凸起,或伴有皮疹。 只需用力用手揉搓、按压患处,每日数次,肿胀会自行消退。

另一个方剂:用醋研磨肉桂或独活,多次涂抹患处,效果良好。

治疗身体、头面部突然出现如被吹气般肿胀的方剂。 取三十枚带皮巴豆,打碎后加五升水煎煮至剩余三升药液,去除药渣;用棉絮蘸取药液擦拭肿处,肿势会随手消退;注意不要让药液接触口腔。

治疗皮肉突然肿胀、形状狭长、发红疼痛(名为“KT?”,古病名,暂保留原文)的方剂。 取五两鹿角、一两白蔹、四两牡蛎、一两附子,一同捣成粉末过筛,用醋调和后涂在布帛上,敷于患处,药干后更换。

《短剧方》治疗痈疽结块坚硬如石,或如大核、肤色不变,或形成石痈(坚硬如石的痈疽)无法消散的方剂。 取八两鹿角,烧成灰;取二两白蔹(质地粗糙、颜色发黄者为佳);取一斤磨石,烧至发红。将三种药材捣成粉末,用醋调和成泥状,厚敷于痈疽处,药干后更换,直至肿势消退。同时内服连翘汤,促进毒邪排出。姚氏的方剂说:将磨石烧至极红,放入五升醋中;再次烧红磨石,又放入醋中,反复多次,直至醋量减少一半;将磨石捣烂后与其他药材混合。先用剩余的醋调和,若醋量不足,可添加使用。

姚氏的方剂:若肿胀发作后变得坚硬且有根蒂,名为“石痈”。 应在患处艾灸一百壮,石痈中的硬块会碎裂排出;若未排出,可增加艾灸壮数。痈疽、肉瘤、石痈、筋结、瘰疬,均不可用针刺;针刺这类病症,很少有不引发灾祸的。

又一个治疗痈疽未破溃的方剂。 将(某类)草研成粉末,用鸡蛋清调和,涂在纸上制成厚药纸,贴于患处;药干后更换,待患处出现疼痛,即可痊愈。

治疗痈肿疼痛剧烈、不可触碰的方剂。 将大黄捣成粉末过筛,用醋调和后贴于肿处;药干后更换,不超过三次,肿痛就会减轻,不再发作,肿胀会自行消退,疗效极为灵验。

治疗痈肿尚未化脓的方剂。 取牛耳中的污垢,敷于肿处,即可痊愈。

若疮口腐肉未除尽,用“食肉药”(腐蚀腐肉的药物)去除腐肉后,涂抹药膏,即可痊愈。

“食肉药”方剂。 取白炭灰、荻灰,两者用量相等,煎煮成膏状。此方不宜提前制作,放置十天后药效就会失效;也可用于去除黑痣,但药性极毒。

若使用(食肉药)疗效显著,具体用法需参照原方;凡是痈肿,均可用以下方剂。 取栝蒌根、赤小豆,均浸泡在醋中,五天后取出,炒熟后捣成粉末;用醋调和,涂在纸上贴于肿处,疗效灵验。

(出自《隐居效方》)消散痈肿的方剂。 取二分白蔹、一分藜芦,一同研成粉末,用酒调和成泥状,贴于患处,每日三次,效果极佳。

治疗疽疮(严重疮疡)破溃后骨骼外露的方剂。 取二分黄连、二分牡蛎,一同研成粉末;先用盐酒清洗疮口,再敷上药粉。

葛氏治疗突然患上瘭疽(一种急性化脓性皮肤病),发于手足、肩部,疮疹密集如米粒、豆子大小,挤压会渗出汁液,需紧急治疗的方剂。 将芜菁炒熟后捣烂,用布包裹,在患处反复辗转熨敷,日夜不停。

若瘭疽发于十指末端,且颜色赤红发黑,治疗极为困难,应参照大型方书中的方法,非单方所能应对。

若骨疽(侵犯骨骼的慢性化脓性疾病)迁延多年,按压疮口会渗出汁液,无法痊愈。 将麦芽糖熬成粉末,敷在疮口上使疮口破溃;取新鲜鲤鱼,切片覆盖疮口;约一顿饭的时间后,刮去鱼片观察,会有小虫爬出;再次清洗疮口并敷药,直至虫子除尽,即可立即痊愈。

姚氏说:瘭疽是指皮肉中突然生出小疙瘩,如豆粒、粟米大小,严重时如梅子、李子大小;颜色或红、或黑、或白、或青,疙瘩内有核,核根深达内里,若长期不愈,四周会全部肿胀,疙瘩处颜色暗沉发紫发黑,会腐蚀破坏筋骨,毒邪侵入脏腑,能致人死亡。 南方人将其称为“?着毒”(古病名,暂保留原文)。 若瘭疽发于肌肉丰厚处,需手术割除;也可将铁器烧至发红,在患处烙三次,使局部焦黑如炭;还可在颜色暗沉的疮口处艾灸一百壮,效果最佳。早春时取酸模叶,敷在疮口四周,防止其扩散;同时饮用葵根汁、犀角汁、升麻汁,清除体内热毒;内外治疗均参照丹毒的治法。

(出自《刘涓子鬼遗方》)治疗痈疽破溃、脓血渗出、需促进新肉生长的“黄芪膏”方剂。 取黄芪、芍药、大黄、当归、川芎、独活、白芷、薤白各一两,生地黄三两(均切片),猪膏二升半;将药材与猪膏一同煎煮,反复三次沸腾、三次降温,制成药膏;过滤去除药渣,将药膏敷满疮口,同时在疮口左右涂抹,每日三次。

另有治疗丹毒、痈疽初起,病灶逐渐蔓延扩大,以及小儿丹疹(原文“丹?”中“?”推测为“疹”)的方剂。 取升麻、黄连、大黄、川芎各二两,黄芩、芒硝各三两,当归、炙甘草、羚羊角各一两,将这九味药切碎,加一斗三升水煎煮至剩余五升药液,去除药渣后倒回锅中,加入芒硝,用木棒搅拌至形成膏状;待温度适宜时,将药膏涂在布帛上,敷贴于肿处,多次更换,肿势会随手消散。这是王练、甘林所传的秘方,注意药膏切不可接触阴部。

另有治疗瘭疮(急性化脓性皮肤病),病灶蔓延、渗出汁液多,日渐扩大的“胡粉散”。 取胡粉(炒至微黄)、炙甘草、?茹(原文“?茹”应为“?茹”,即白头翁根)、黄连各二分,将四味药一同捣成粉末过筛,直接扑撒在疮面上,每日三次,疗效极为显著。

治疗各种疽疮的药膏方剂。 取蜡、乱发、矾石、松脂各一两,猪膏四两。先将乱发放入锅中,待乱发熔化后加入矾石;矾石熔化后加入松脂;松脂熔化后加入蜡;蜡熔化后加入猪膏,搅拌均匀,制成药膏,涂抹于疮面上。

“赤龙皮汤”,用于清洗各种溃烂疮疡的方剂。 取三升槲树皮(切碎),加一斗水煎煮至剩余五升药液;春夏季节待药液冷却后使用,秋冬季节则温服后使用,可清洗乳疮及各种溃烂疮疡,清洗后再涂抹药膏。

发背(背部痈疽)初起,刚出现皮疹时,立即服用此方(大黄汤)。 取大黄、炙甘草、黄芩各二两,升麻二两,栀子一百枚,将这五味药加九升水煎煮至剩余三升半药液。服用后若能畅快排便,数次后即可停药;若未排便,可再次服用。

治疗发背、妇人乳痈(乳房化脓性疾病)及肠痈(腹腔内痈肿)的“木占斯散”。 取木占斯、炙厚朴、炙甘草、细辛、栝蒌、防风、干姜、人参、桔梗、败酱各一两,将这十味药捣成粉末过筛,用酒送服一方寸匕,白天服用七次,夜间服用四次,以多服为佳。若病灶在身体上部,服药后常会呕吐;若在下部,会排出脓血(此为肠痈等病症的表现)。对于痈肿,服药后可能不会感到疼痛,长期服用可治疗各种疽疮、痔疮;若疮疡已破溃,能加速愈合。 发背用此方治疗无不应验,服药后会不知不觉间肿势消退;长期服用时可去除败酱,此方还常用于治疗妇人乳痈、各种产后病症及症瘕(腹腔内肿块),效果更佳,均出自《刘涓子鬼遗方》。

《刘涓子鬼遗方》中治疗痈疽、消散脓液的“木占斯散”方剂。 取木占斯、桂心、人参、细辛、败酱、干姜、炙厚朴、炙甘草、防风、桔梗各一两,将这十味药制成散剂,每次服用一方寸匕,药汁咽下后会感觉流入疮中。若痈疽经艾灸后仍未破溃化脓,可服用此方;疮疡未破溃时,需去除方中的败酱。服用此方,有时能使痈疽化为脓液排出。

治疗痈肿、瘰疬(淋巴结肿大),结块无法消散的“白蔹敷方”。 取白蔹、黄连、大黄、黄芩、?草(原文“?草”疑为某类草药,暂保留原文)、赤石脂、吴茱萸、芍药各四分,将这八味药捣成粉末过筛,用鸡蛋清调和成泥状,涂在旧布上敷于患处;在布上开一个小口(以宣泄毒气),药干后更换,即可痊愈。

治疗发背危急、濒临死亡的方剂。 取冬瓜,截去瓜头,将开口处扣在疮面上;冬瓜会逐渐腐烂,截去腐烂部分后继续扣敷,待冬瓜未用完时,疮口已收敛缩小,随后用药膏养护即可。

另一个方剂:将伏龙肝(灶心土)研成粉末,用酒调和成浓稠状敷于疮口,药干后更换,不出几日即可愈合。

又一个方剂:取梧桐子叶,在鏊子(烙饼的平底锅)上炒成灰,用绢筛过筛后,用蜂蜜调和敷于患处,药干后更换。

《痈肿杂效方》中治疗热肿(热毒引发的肿胀)的方剂。 将家芥子与柏叶一同捣烂敷于患处,无不应验,疗效显著;若用山芥,效果更佳。也可将小芥子捣成粉末,用醋调和制成饼状,贴于肿处及瘰疬上,频繁查看,肿势消退后即停止,以防损伤皮肉。此方治疗马的附骨疽(深入骨骼的痈疽),效果良好。

另一个方剂:将人粪烧成灰,用醋调和成泥状,涂于肿处,药干后多次更换,疗效显著。

再一个方剂:取黄色的雄黄、雌黄矿石,烧至发红,用大量醋浇淋;再次烧红矿石并浇醋,反复多次,矿石会变得柔软如泥,刮取矿石泥涂抹于肿处;若矿石泥变干,可加醋调和后使用,这是极为重要的秘方。

艾灸消肿的方法。 取独头蒜,横向切成一分厚的蒜片,放在肿处顶端;将艾炷制成梧桐子大小,在蒜片上艾灸一百壮。若肿势未消退,可多次艾灸,以多灸为佳,但不可使温度过高。只要感到疼痛,就提起蒜片;蒜片焦黑后更换新的,避免艾灸损伤皮肉。若体质虚弱,不宜艾灸。我曾在小腹下方患大肿,用此法治愈,每次使用均疗效显著。

另一个方剂:(原文“生参□□□头上核”存在缺字,推测为“生参捣敷头上核”)将生人参捣烂,敷于肿核处;也可将磁石研成粉末,用醋调和后敷用。

又一个方剂:(原文“甘草□□□涂此蕉子不中食”存在缺字,推测为“甘草捣涂,此蕉子不中食”)将甘草捣烂涂抹患处,此“蕉子”不可食用。

再一个方剂:用鸡肠草捣烂敷于患处。

还有一个方剂:将白蔹研成粉末敷于患处,均有良效。

另有治疗热肿、疖肿(小型化脓性疮疡)的方剂。 用KT?胶(原文“KT?胶”疑为“阿胶”或某类胶质药材,暂保留原文)多次涂抹,每日十余次,即可痊愈,治疗小儿疖肿效果尤其良好,每次使用均疗效神奇。

治疗一切毒肿,疼痛剧烈无法忍受的方剂。 取面团捏成与肿头大小相当(如铜钱般)的饼状,中间填满花椒,用面饼覆盖在花椒上,艾灸至患处感到温热透彻,疼痛会立即停止。

另一个方剂:将蓖麻子捣烂敷于患处,立即痊愈。

治疗手脚心风毒肿痛的方剂。 取生花椒末、盐末,两者用量相等,用醋调和后敷于患处,立即痊愈。

治疗痈疽溃后生出腐臭恶肉的方剂。 用白?茹散(原文“白?茹散”应为“白?茹散”,含白头翁根的散剂)敷于恶肉处,待恶肉除尽后即停药;之后只需涂抹各种药膏即可。若仍未长出新肉,可敷黄芪散;?茹、黄芪可去除一切恶肉,若恶肉仍未除尽,可用七头赤皮?茹制成散剂,取半钱匕与三钱匕白?茹散混合后敷用,此为姚氏方剂,可痊愈。

“恶脉病”(体表出现如蚯蚓状的红色脉络,由气血瘀滞引发)的病症表现:身体突然出现红色脉络,如蚯蚓般蜿蜒,多因冬春季节感受恶风,风邪侵入络脉,导致血液瘀滞而成。治疗需服用五香连翘汤(活血化瘀),外敷丹参膏,多日后即可痊愈。我曾因翻越山岭患上此病,常服五香连翘汤,外敷小豆粉后肿势消退,以下均为姚氏方剂。

“恶核病”(淋巴结急性肿痛)的病症表现:皮肉中突然出现如梅子、李子般大小的肿块,小者如豆粒,皮下疼痛剧烈,肿块可左右移动,伴有全身高热、轻微恶寒,此病突然发作,毒邪若侵入内脏可致人死亡,南方地区多见此病。 治疗宜服用五香连翘汤,外敷小豆粉,肿块会立即消散;若需去除肿核,也可外敷丹参膏。

“恶肉病”(体表异常增生的肉状组织)的病症表现:身体突然长出如赤小豆粒般的肉粒,逐渐长大如牛马乳,或如鸡冠状。治疗需内服漏芦汤,外用烧红的铁器烙烫患处,每日三次,使恶肉略微焦黑,随后涂抹升麻膏。

“气痛病”(气滞引发的游走性疼痛)的病症表现:身体某处突然出现如被击打般的疼痛,剧烈难忍且疼痛部位游走不定,发作时疼痛剧烈,静止时患病部位会感觉冰冷如覆霜雪,多因冬春交替时,天气骤寒损伤气血所致。治疗应先服用数剂五香连翘汤,再用白酒煮杨柳皮,温热后熨敷患处;若出现红色斑点,需针刺放血。

“五香连翘汤”,治疗恶肉、恶脉、恶核、瘰疬、风邪郁结引发的肿势与疼痛。 取木香、沉香、鸡舌香各二两,麝香半两,薰陆香一两,射干、紫葛、升麻、独活、桑寄生、炙甘草、连翘各二两,大黄三两,淡竹沥三升。将前十三味药加九升水煎煮至药液减半,加入竹沥继续煎煮至剩余三升,分三次服用,效果极佳。

“漏芦汤”,治疗痈疽、丹疹、毒肿、恶肉。 取漏芦、白蔹、黄芩、白薇、炙枳实、升麻、炙甘草、芍药、去节麻黄各二两,大黄三两,将这十味药加一斗水煎煮至剩余三升药液。若缺乏其他药材,仅用大黄通便(泄下排毒),效果也佳;对于丹毒,需针刺放血。

“丹参膏”,治疗恶肉、恶核、瘰疬、风邪郁结、各种脉络肿痛。 取丹参、蒴?各二两,秦胶、独活、乌头、白芨、牛膝、菊花、防风各一两,?草叶、踯躅花、蜀椒各半两,将这十二味药切碎,用二升醋浸泡一夜,加入四斤猪膏一同煎煮,直至醋完全蒸发(注意不可煎至焦糊),去除药渣制成药膏。将药膏涂抹于患处,每日五次,也可涂在旧布上贴敷;此药膏也可内服,若需通便,可少量服用,《短剧方》中的记载与此相同。

“升麻膏”,治疗丹毒、肿热疮疡。 取升麻、白蔹、漏芦、芒硝各二两,黄芩、枳实、连翘、蛇衔各三两,栀子二十枚,蒴?根四两,将这十味药切碎、捣细,放入容器中,加三升水浸泡半日,加入五斤猪膏煎煮至水分完全蒸发,去除药渣制成药膏,敷于患处,每日五次。若需紧急制作,可直接用水煎煮,此方疗效显著。

葛氏治疗突然发作的毒肿、疼痛剧烈的方剂。 取柳白皮,用酒煮至温热,熨敷患处,疼痛会立即停止。

附方(出自《胜金方》):治疗发背、脑疽(头部痈疽)、痈疽、热疖、恶疮等病症。 取腊月的兔头,切碎后装入瓶中密封,存放越久越好。将兔头碎末涂在布帛上,厚敷于患处;若患处热痛,敷后会感觉清凉如冰,需频繁更换,即可痊愈。

(出自《千金方》):治疗发背、痈肿,无论已溃或未溃的方剂。 取三升豆豉,加少量水调和,捣成泥状,根据肿处大小制成三分厚的药饼;若患处有疮孔,不要覆盖疮孔,仅在疮孔周围敷药饼,在药饼上铺艾绒艾灸,使患处感到温热即可,避免温度过高损伤皮肉。若感到热痛,立即更换药饼,每日艾灸两次,按此方法治疗,患处会逐渐好转、疼痛缓解;若疮孔中有汁液渗出,说明即将痊愈。

(出自《外台秘要》):治疗恶寒、身体发冷似要发背,或已出现疮肿、皮疹的方剂。 取三两硝石,用一升温水调和溶解,待药液冷却后,取三层旧青布,剪成与红肿处大小相当的方块,蘸取药液敷于患处,药液变热后立即更换,频繁更换,即可痊愈。

(出自《集验方》):治疗发背的方剂。 取一百只活蜗牛,放入一升容量的干净瓶子中,加一盏新汲水浸泡,密封瓶口;从傍晚放置到次日清晨,取出蜗牛放生,瓶中剩余的水如黏液般。取适量真蛤粉,与瓶中水调和成糊状,用鸡翎扫涂于疮面上,每日可涂抹十余次,能快速缓解热痛,疮疡随之痊愈。

(出自崔元亮《海上方》):治疗发背的秘方,李北海(唐代官员、书法家)说此方为神明所授,极为神奇隐秘。 取三大两甘草,生捣后单独过筛取末;取九两大麦面,与甘草末一同放入大盘中混合均匀;取少量上等酥油,单独掺入药面中拌匀;用滚烫的沸水调和成饼状,药饼大小比疮面大一分。将药饼热敷于肿处,用油布和旧纸隔开(以保持通风),药饼变冷后更换。若疮疡已化脓,敷药后脓液会自行流出;若未化脓,肿势会自行消散。敷药期间,需常吃黄芪粥,效果更佳。

另一个方法:取一大两甘草,微炙后捣碎,用一大升水浸泡,在容器口横放一把小刀,置于露天中过夜;次日清晨用器物搅拌药液,使泡沫析出,将泡沫服下。凡是疮肿、发背,均可服用,疗效显著。

(出自《梅师方》):治疗各种痈疽、发背或乳房痈肿,初起时皮肤微赤,若不及时治疗,会迅速危及生命的消肿方剂。 将苎麻根捣烂敷于患处,多次更换。

(出自《圣惠方》):治疗附骨疽(深入骨骼的痈疽)及鱼眼疮(形似鱼眼的疮疡)的方剂。 用狗头骨烧烟,熏烤患处。

(出自张文仲方):治疗石痈(坚硬如石、不化脓的痈疽)的方剂。 取生商陆根,捣烂后擦拭患处,药干后更换,直至肿核变软。

(出自《子母秘录》):治疗痈疽、痔疮、疮疡及小儿丹疹的方剂。 用水煎煮棘树根,取汁液清洗患处。

又一个方剂:将蛴螬(金龟子幼虫)研成粉末,敷于患处。

(出自《短剧方》):治疗疽疮初起的方剂。 将赤小豆研成粉末,用醋调和后敷于患处,可消肿。

(出自《博济方》):治疗一切痈肿未破溃、疼痛剧烈,使肿势内消的方剂。 将生地黄捣烂如泥,根据肿处大小摊在布上,在中间撒一层木香末,再铺一层生地黄泥,贴于肿处,不超过三五次即可见效。

《日华子本草》记载:(决明子)能消散肿毒。 用清水调和决明子粉末,涂抹于肿毒处。

《食疗本草》记载:治疗痈肿的方法。 取栝蒌根,在醋中熬煮至干燥,捣成粉末过筛;再用醋调和药粉,涂在纸上并铺开贴于痈肿处。服用过金石类药物的人适宜使用此方。

《杨文蔚方》记载:治疗痈肿尚未破溃的方法。 取栝蒌根、赤小豆,两者用量相等,一同研成粉末,用醋调和后涂抹于患处。

《千金方》记载:治疗各种恶肿(严重肿毒),因延误治疗已化脓的方法。 将棘针烧成灰,用水送服,过一夜后脓头会自行溃破排出。

又一个方剂:治疗痈疮内有寒气,疮口无法愈合的方法。 取一张鼠皮,烧成灰后研磨成细末,敷在疮口上。

孙思邈(孙真人)说:治疗痈肿多处发作的方法。 取牛粪烧成灰,用鸡蛋清调和后敷于患处,药干后更换。

孙思邈《食忌》记载:治疗一切热毒肿痛的方法。 取商陆根,加入少量盐,一同捣烂敷于患处,每日更换两次。

《集验方》记载:治疗肿胀的方法。 取二十根如脚趾粗细、三尺长的柳枝,加水煮至极热;用旧布包裹肿胀部位,再用热柳枝汤清洗,即可痊愈。

又一个方剂:治疗痈肿及一切肿胀尚未化脓,用于拔毒的方法。 取白色牡蛎,研成细末,用水调和后涂抹于患处,药干后再次涂抹。

再一个方剂:治疗热毒导致足部肿胀疼痛,仿佛要脱落的方法。 用酒煎煮苦参,取药液浸泡肿胀的足部。

《外台秘要》记载:治疗痈肿的方法。 取伏龙肝(灶心土),与大蒜一同捣烂成泥状,涂在布上贴于患处;药干后更换。

又一个方剂:凡是肿胀已破溃或未破溃均可使用的方法。 取一片白胶(阿胶),用水浸泡至变软,根据肿胀大小裁剪后贴在患处中央,在胶上开一个小孔。若肿胀已破溃且有收口趋势,白胶会紧紧吸附脓液,使脓液全部排出;若尚未化脓,肿胀会自行消退。

再一个方剂:将鲤鱼烧成灰,用醋调和后涂抹于一切肿胀处,直至痊愈。

又记载:治疗热毒病症侵袭手足,导致肿胀疼痛仿佛要脱落的方剂。 取苍耳汁,浸泡肿胀的手足。

另一个方剂:用水煎煮马粪取汁,浸泡肿胀的手足。

《肘后备急方》又一方剂:治疗毒邪侵袭手足,导致肿胀疼痛仿佛要断裂的方法。 取一只猪蹄,加入葱一同煮,去除药渣后加少量盐,用煮猪蹄的汤汁浸泡手足。

《经验后方》记载:治疗一切痈肿无脓头的方法。 取一粒葵菜子,用新汲水送服,片刻后痈肿即会溃破;若需两处溃破,就服两粒,要在指定部位溃破,可按部位数量增加葵菜子用量,疗效灵验。

又一个方剂:治疗各种痈肿无法消退、已化脓,但因惧怕针刺不敢破溃,需使其快速溃破的方法。 取白鸡翅下两侧各一根第一毛,烧成灰后研磨,用水调和送服。

又《梅师方》记载:取雀屎涂抹于痈肿顶端,即可使其容易溃破,雄雀屎为佳(质地坚硬的是雄雀屎)。

谨按:雄黄用于治疗疮疡的历史已很悠久。 《周礼·天官·疡医》记载,凡治疗疮疡,用“五毒”攻治。郑康成注释说:“如今医方中有‘五毒之药’,制作方法是:准备一个黄?(瓦制容器,音武),将石胆、丹砂、雄黄、?石、磁石放入其中,烧制三天三夜;药物燃烧产生的烟会附着在容器内壁,用鸡羽毛扫取烟末,将其敷于疮口,能使恶肉和坏死骨骼全部排出。”因此翰林学士杨亿曾记录:直史馆杨?年轻时,脸颊生疮,牵连到牙齿和面颊外侧,肿胀如倒扣的瓦瓯,溃破后脓血不断渗出,呕吐不止,疼痛难忍。尝试过百种方法治疗,历经一年仍未痊愈。有人告诉他按郑康成所说的方法制作“五毒之药”,制成后敷于疮口中,片刻后,坏死的骨骼连同两颗牙齿一同溃出,疮疡随之痊愈,此后再无复发。由此可见古方治病的速效。黄?就如同如今市场上售卖的、带盖的瓦盒;近代炼制丹药,仍使用黄瓦瓯,也称为黄?,这种方法源自古代。

《梅师方》记载:治疗产后不亲自哺乳,乳汁蓄积结块形成痈肿的方法。 取蒲公英(俗称“仆公罂”,是“蒲公英”的音讹),捣烂后敷于肿处,每日更换三四次;用水煎煮蒲公英取汁服用,也有疗效。

又一个方剂:治疗妒乳(乳汁淤积引发的乳房肿痛)、乳痈的方法。 取丁香,捣成粉末,用水调和后服用一方寸匕。

再一个方剂:治疗乳头破裂的方法。 将丁香捣成粉末,敷于破裂的乳头处。

《千金方》记载:治疗妒乳的方法。 取屋梁上的灰尘,用醋调和后涂抹于患处;也可治疗阴部肿胀。

《灵苑方》记载:治疗乳房疼痛、痈肿初起,肿胀坚硬、即将化脓,服用一次即可痊愈的方法。 取北方产的纯正桦树皮,研成粉末,用无灰酒送服一方寸匕,服药后随即卧床休息,醒来时病症已痊愈。

《圣惠方》记载:治疗妇人乳痈无法消退的方法。 取半斤白面,炒至黄色,用醋煮成糊状,涂在乳房上,肿胀即可消退。

《产宝》记载:治疗乳房肿痛及痈肿的方法。 取鸡屎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一方寸匕,片刻内连服三次,即可痊愈。《梅师方》也用此方治疗乳头破裂,方法相同。

《简要济众方》记载:治疗妇人乳痈,乳汁无法排出、在乳房内结成脓肿(名为“妒乳”)的方剂。 取露蜂房,烧成灰后研磨。每次服用二钱,用一中盏水煎煮至六分,去除药渣,温服。

又一个方剂:治疗“吹奶”(哺乳期乳房受外力挤压或邪毒侵袭引发的肿痛)的“独胜散”。 取半两白丁香,捣成粉末过筛。每次服用一钱匕,用温酒调和送服,不拘时间。

《子母秘录》记载:治疗吹奶,伴有恶寒、高热的方法。 取猪脂肪,用冷水浸泡后,敷于患处;猪脂肪变热后更换,疗效立竿见影。

杨炎《南行方》记载:治疗吹奶,疼痛难忍的方法。 取穿山甲(炙烤至黄色)、木通各一两,自然铜半两(生用),将三味药捣成粉末过筛。每次服用二钱,用温酒调和送服,不拘时间。

《食医心镜》记载:治疗吹奶,患处不痒不痛、肿胀坚硬如石的方法。 取二两青橘皮,用热水浸泡后去除内瓤,烘干后研成粉末。不拘时间,用温酒送服二钱匕。

(一钱匕约今五分六厘,合2克强)

下一页 > > >


上一页 < < <

本章 竟   



中医古籍
返回首页
看古籍用必应

Copyright © 2025-2026 汉医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