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汉医百科 > 首页 > 中医古籍 > 肘后备急

以下是 中医古籍 肘后备急方 第 35 章(节) 介绍了:




章35 治脾胃虚弱不能饮食方
    (白话文)






治疗突然患上食积病(症状类似伤寒),患者只想躺卧,若七八天不治疗就会危及生命的方剂。 按压患者脊柱两侧的凹陷处,在凹陷处的两端各艾灸七壮,即可痊愈。

治疗食用鱼鲙(生鱼片)及生肉后,食物停滞在胸膈中无法消化,想吐却吐不出来,不可任其长期滞留以免形成积症的方剂。 取如半个鸡蛋大小的朴硝、一两大黄,将两味药材切碎,用二升酒煎煮至剩余一升药液,去除药渣后全部服下,食物停滞之症会立即消散。若没有朴硝,可用芒硝替代,均有疗效。

治疗食用生冷食物或杂物,或在寒冷时衣物单薄受风,或夜间进食后立即躺卧,导致食物不能及时消化,出现心腹烦闷疼痛、腹部胀急,甚至连日不消化的方剂。 将地面烧至极热,铺上一层薄草席或莞席,患者面向热地躺下,盖被子取汗,症状可立即痊愈。

治疗因饮食过饱导致烦闷、只想躺卧且腹部胀满的方剂。 将面粉炒至微微发香,捣成粉末后服用一方寸匕;若用大麦生面粉,效果更佳;没有面粉时,用米粥(糜)也可以。

以上四条方剂原本收录在杂治类方剂中,均与饮食及脾胃调理相关。若能使胃气充实强健,就永远不会有饮食积滞的困扰。调理饮食积滞应先从根本上养护脾胃,因此接下来详细列出各类治疗方法。

腹部虚冷,无法正常进食,吃了食物也难以消化,长期如此导致身体消瘦、四肢软弱无力(原文“?弱”中“?”推测为“软”),各种疾病也会随之滋生。 取十斤生地黄,捣烂绞取汁液,与三斤白面混合,在阳光下晒干;再用生地黄汁调和,直到汁液用完为止。每次饭后服用半合,每日三次,可逐渐增加至三合。

另一个方剂:取半斤面粉、五升麦麸(原文“麦?”中“?”为“麸”)、五合豆豉、二升杏仁,将这些食材都炒熟至发黄有香气,一同捣成粉末过筛,制成弹丸大小的药丸,每次服用一枚,之后可逐渐增加剂量。

又一个方剂:取大黄、芍药各半斤,捣成粉末;加入半斤芒硝,再用三斤蜂蜜,在铜器中隔水加热煎煮,制成梧桐子大小的药丸。每次服用七至十丸。

再一个方剂:取一斤酒曲、十两干姜、一升吴茱萸、一弹丸大小的盐,一同捣成粉末,用蜂蜜调和制成弹丸大小的药丸,每日服用三次。

还有一个方剂:取二斤白术、一斤酒曲,炒至发黄后捣成粉末,用蜂蜜调和制成梧桐子大小的药丸。每次服用三十丸,每日三次;若体内极寒,可加入三两干姜;若有腹痛症状,可加入三两当归;若身体羸弱,可加入二两甘草。需长期调养,慢慢按此方调理。此外,用酒曲、白术为主的方剂,还可治疗产后心下停水(上腹部积水),仍需通过此方通利水道。

治疗脾胃气虚,水谷无法下行消化,最终发展为不能进食的方剂。 取三升大麻子、炒至发黄有香气的大豆,一同捣成粉末过筛。饭前服用一至二方寸匕,每日四五次,效果良好。

治疗因饱食后立即躺卧,患上谷劳病(食积引起的虚劳),导致人四肢沉重、沉默寡言只想躺卧,进食后症状加重的方剂。 取一升麦麸、一两花椒(一同炒熟)、三两干姜,捣成粉末,每次服用一方寸匕,每日三四次。

附方(出自《食医心镜》):治疗脾胃虚寒、无法进食、身体虚弱无力的“鹘突羹”。 取半斤鲫鱼,切成细块后制成鱼羹;将沸腾的豆豉汁趁热倒入,加入胡椒、干姜、莳萝、橘皮等粉末调味,空腹食用。

(出自《近世方》):主治脾胃虚寒、无法进食导致积滞,长期消瘦虚弱发展为虚劳的病症。 取温州产的白干姜一味药材,用浆水煮至干姜内外湿透,取出烘干后捣成粉末过筛;用陈仓米煮成粥,取粥汤调和药粉制成梧桐子大小的药丸。每次服用三五十九,可用任意汤水送服,疗效神奇。

(出自《食疗本草》):治疗胃气虚、兼有风热导致不能进食。 取半个鸡蛋壳容量的生姜汁、少量生地黄汁、一匙蜂蜜,与三合水混合,一次服完,可立即痊愈。

(出自《经验方》):治疗脾气虚弱引发的间歇性剧痛,疼痛难以忍受。 取一两吴茱萸、一两桃仁,一同炒制至吴茱萸焦黑,然后去除吴茱萸,留下桃仁;去掉桃仁的外皮和尖端,研磨成细末;将三根葱白煨热,用酒浸泡至温热,分两次送服药末。

(出自《经验后方》):调理脾胃、增进食欲。 取二两茴香、四两生姜,一同捣烂拌匀,在干净容器中用湿纸覆盖一夜;次日放入银器或石器中,用文武火(文火与武火交替)炒至焦黄,研成粉末;用酒调和制成梧桐子大小的药丸,每次服用十至十五丸,可用茶或酒送服。

(出自《外台秘要》):治疗长期气胀。 空腹温服一升黑牛尿,每日一次,待气机通畅后即可停止服用。

下一页 > > >


上一页 < < <

本章 竟   



中医古籍
返回首页
看古籍用必应

Copyright © 2025-2026 汉医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