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 中医古籍 肘后备急方 第 34 章(节) 介绍了:
治疗人原本就有劳损病根,劳累劳作后就会发作,导致全身关节、皮肤无处不疼痛,或伴有发热、筋脉拘急的方剂。
取向东南方向生长的白柘树根一尺,刮去外层表皮,取中间的树皮,烧成碎屑(也可将树皮切细捣烂)。用酒送服三方寸匕,服药后盖厚被子让身体出汗,每日服用三次;若没有酒,可用浆水送服。白柘是柘树中无刺的品种。
治疗突然连续多日无法入睡的方剂。
傍晚时,用新布在火上烤热后熨敷眼睛;同时将大豆蒸熟,用布袋装好交替充当枕头,枕头变凉后就更换热的,整夜都枕着热豆枕,失眠症状可立即痊愈。
以上两条方剂原本收录在杂治类方剂中,均用于治疗虚劳病症。患这种病,即便不是紧急重症,若不及时治疗,也会逐渐使人身体衰败;病情发展到后期再救治,难度会增加数倍,因此现在简要记载这些治疗方法。
大凡男女因长期劳累导致身体虚损,或大病后未能康复,常感觉四肢沉重呆滞、筋骨肌肉酸痛,呼吸微弱、气短乏力,活动时就气喘(原文“喘?”中“?”推测为“促”);或伴有小腹拘急、腰背僵硬疼痛,心中虚慌悸动、咽喉干燥、嘴唇干裂,面色苍白无光泽;或饮食无味、阴阳气血虚衰,情绪悲伤忧虑、多卧少动。病情严重者会迁延数年,轻微者也会持续百日,逐渐导致身体消瘦,若五脏精气衰竭,就难以再恢复。治疗这种虚劳症的汤药方剂如下:
取甘草二两、肉桂三两、芍药四两、生姜五两(若无生姜,也可用干姜替代)、大枣二十七枚,加九升水煎煮至剩余三升药液,去除药渣,加入八两饴糖,分三次服用,间隔一天再服一剂。服用一剂后若病情好转,后续可改用各种丸剂、散剂调理;若加入二两黄芪、二两人参,疗效更佳。若患者伴有痰饮胀满或大便稀溏,可去除方剂中的饴糖。姚氏(古代医家)的方剂与此相同。
另一个治疗虚劳的方剂:取一只乌雌鸡,按烹饪方法处理干净;将一斤生地黄切碎、二升饴糖放入鸡腹内,紧紧捆好,放入铜器中,再将铜器置于蒸甑内,蒸至五升米煮熟的时间。片刻后取出,吃鸡肉、饮汤汁,期间不可吃盐;每三个月制作三次服用。姚氏说此方疗效神奇,还能止盗汗。
又一个方剂:取甘草一两、白术四两、麦门冬四两、牡蛎二两、大枣二十枚、阿胶三两,加八升水煎煮至剩余二升药液,分两次服用。
再一个方剂:取黄芪、枸杞根白皮、生姜各三两,甘草、麦门冬、肉桂各二两,生米三合,加九升水煎煮至剩余三升药液,分四次服用。
还有一个方剂:取一枚羊肾(切片)、一升白术,加一斗水煎煮至剩余九升药液。每次服用一升,每日两三次,一天内服完;冬季可分两天服用,每天仍可服用两次。
另有建中汤、肾沥汤等汤药方剂,以及各类丸剂方剂(如下):
取干地黄四两,茯苓、山药、肉桂、牡丹皮、山茱萸各二两,附子、泽泻各一两,一同捣烂,用蜂蜜调和制成梧桐子大小的药丸。每次服用七丸,每日三次,可逐渐增加至十丸。
这是张仲景的八味肾气丸方剂,治疗虚劳不足、严重虚损导致的口渴、腰痛、小腹拘急、小便不利;另有记载,长期服用时可去除附子,加入五味子,能治疗严重的风寒病症。
另一个丸剂方剂:取苦参、黄连、菖蒲、车前子、忍冬、枸杞子各一升,一同捣烂,用蜂蜜调和制成梧桐子大小的药丸。每次服用十丸,每日三次。
有肾气大丸等丸剂方剂,以及各类散剂方剂(如下):
取白术一斤,肉桂半斤,干地黄、泽泻、茯苓各四两,一同捣烂过筛,用汤水送服方寸匕,每日服用两三次,效果良好。
又一个散剂方剂:取二斤生地黄、一斤面粉,一同捣烂后炒干,过筛,用酒送服方寸匕,每日三次。
附方:枸杞子酒,主治虚劳,能增长肌肉、改善面色、使人身体强健,还能祛除劳热。用五升新鲜枸杞子、二斗好酒,将枸杞子研磨捣碎,与酒混合均匀浸泡七天,过滤去除药渣后饮用。初次服用以三合为起始量,之后可根据自身情况随意饮用。《外台秘要》中的记载与此相同。
(出自《食疗本草》):补养虚劳,治疗肺劳、止渴、祛除热风。
取天门冬,去除外皮和内核,加入蜂蜜煎煮,饭后服用;若将天门冬晒干后用蜂蜜调和制成丸剂,效果更佳,用其洗脸也能滋养皮肤。
又一个食疗方剂:取雀卵的蛋清,与天雄末、菟丝子末混合制成药丸,空腹用酒送服五丸。主治男子阳痿不举、女子带下病、小便不利,还能消除疝瘕、消散痈肿、补续五脏精气。
(出自《经验方》):温补精气,补益元阳。
取白龙骨、远志,两者用量相等,一同研成粉末,用炼蜜调和制成梧桐子大小的药丸。空腹或睡前用冷水送服三十丸。
又一个方剂(出自《经验方》):消除盗汗及阴部出汗。
将牡蛎研成粉末,在出汗部位涂抹。
(出自《经验后方》):治疗五劳七伤、阳气衰弱、腰脚无力的“羊肾苁蓉羹”制作方法。
取一对羊肾,去除脂肪筋膜,切成细块;取一两肉苁蓉,用酒浸泡一夜,刮去皱皮,切成细块。将两者混合制成肉羹,加入葱白、盐及各种调味料,按常规方法烹饪,空腹食用。
又一个方剂(出自《经验后方》):治疗男女五劳七伤、下焦长期虚寒、须发早白、各种风病、四肢疼痛,还能养颜、增强气力。
取一斤补骨脂,用酒浸泡一夜后晒干;再用一升乌油麻与补骨脂一同炒制,待麻子炒至不再发出声响,就筛去麻子,只取补骨脂研成粉末;用醋煮面糊,与药粉调和制成梧桐子大小的药丸。早晨用温酒或盐汤送服二十丸。
再一个方剂(出自《经验后方》):“固阳丹”。
取二两菟丝子,用酒浸泡十天,用水淘洗后烘干研成粉末;再加入一两蜜炙后的杜仲,一同捣烂;用山药末加酒煮成糊状,与上述药末调和制成梧桐子大小的药丸。空腹用酒送服五十丸。
(出自《食医心镜》):补益男子阳气,调理腿膝发冷。
取一斤淫羊藿,用一斗酒浸泡三天后饮用,效果良好。
(出自《御药院方》):治疗脚膝风湿、出虚汗、乏力、疼痛频繁及阴部出汗。
将明矾烧成灰,研成细粉,取一匙粉末,用沸水冲调后,淋洗疼痛部位。
(出自《外台秘要》):补养虚劳、补益骨髓、增长肌肉、改善面色、使人身体强健。
将鹿角胶炙烤后捣成粉末,用酒送服方寸匕,每日三次。
又一个方剂(出自《外台秘要》):治疗骨蒸(虚劳病的一种,表现为热自骨髓向外透发)。
取一百二十枚桃仁,去除外皮和双仁,保留尖端,捣烂制成药丸。清晨用井水一次服完,服药后根据自身酒量饮酒至微醉,同时要多喝水,能多喝最好;间隔一天再服用一剂,一百天内不可吃肉。
骨蒸也叫“内蒸”,之所以称“内”,是因为患者常会表面怕冷而体内发热,热邪附着在骨头上,病根在五脏六腑之中。部分患者会出现皮肤干燥无光泽,发热发作时四肢逐渐变细,脚踝肿胀的症状。
取十分石膏,研磨得如同乳汁般细腻,用水调和后服用方寸匕,每日两次,以身体退热为度。
(出自崔元亮《海上方》):治疗骨蒸、邪祟之气(古代对不明病因的虚损病症的称呼)。
取五十大斗童子小便,澄清后备用;取五斗青蒿(八月、九月采集,带种子的最好),切细。将小便与青蒿混合,放入大锅中,用猛火煎煮至剩余三大斗药液,去除药渣;将锅洗净烘干,再次倒入药液,用微火煎煮至剩余二大斗,加入十枚猪胆,继续煎煮至剩余一大斗半,关火待药液冷却后,用新瓷器储存。
每次要服药时,取二三两甘草,炙烤至熟透后捣成粉末,与上述药液混合,捣烂一千下制成药丸。空腹时用粥汤送服二十丸,逐渐增加至三十丸即可。
本章 竟
Copyright © 2025-2026 汉医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