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 中医古籍 肘后备急方 第 29 章(节) 介绍了:
治疗突然发作的头痛,痛如头要裂开一般,既不是因感受寒邪,也不是因中风引起的方剂。
取锅底月下的烟灰四分、附子三分、肉桂一分,一同捣烂后过筛,用冷水送服一方寸匕。服药后会呕吐;另一个版本的方剂中,没有肉桂这味药。
另一个方剂:取苦参、肉桂、半夏,三者用量相等,捣烂后过筛,用醋调和后涂抹在疼痛部位,即可痊愈。
又一个方剂:取乌梅三十枚、三指撮量的盐(用三根手指捏取的盐量)、三升酒,一同煎煮至剩余一升药液,去除药渣后一次服完。服药后会呕吐,呕吐后头痛便会痊愈。
这个方剂原本收录在杂治类方剂中,这种头痛是因胸中膈上的痰浊之气上冲所致,名为“厥头痛”,通过催吐排出痰浊,头痛就能痊愈。
只需单独煮米制成两三升浓稠的米汤,待温度适宜时,将两三升米汤全部喝下,片刻后就会自然呕吐;呕吐完毕后,再喝米汤,如此反复多次。病情严重的人,需呕吐到吐出胆汁才会停止,这种方法不会损伤身体,且能快速痊愈。
治疗胸中痰浊较多、头痛、不想进食,且饮酒后痰浊瘀阻病症的方剂。
取常山二两、甘草一两、松萝一两、瓜蒂三十七枚,用酒和水各一升半,一同煎煮至剩余一升半药液。初次服用七合,若呕吐后痰浊未排尽,剩余药液分两次服用;呕吐结束后,可服用半夏汤调理。
胡洽(古代医家)将此方命名为“粉隔汤”:取矾石一两,加两升水煎煮至剩余一升药液,加入半合蜂蜜,一次服完。片刻后若未呕吐,可少量饮用热汤催吐。
另一个方剂:取杜蘅三两、松萝三两、瓜蒂三十枚,用一升二合酒浸泡两夜,去除药渣。温服五合,若服一次未呕吐,晚上再服一次。
又一个方剂:取瓜蒂一两、赤小豆四两,一同捣烂成粉末,用三合温汤调和后服用,随后安静躺下;若想催吐却未吐出,可再次服用。
再一个方剂:先煮一升沸水,加入一升冷水,这种水称为“生熟汤”;再取三合盐吃下,用生熟汤送服。片刻后若想呕吐,就让痰浊随呕吐排出;若未排尽,可再服二合盐,喝两升生熟汤;之后还可根据情况再服,直到痰浊排尽为止(“汤不复也”推测为“汤复服也”,即继续服汤)。
又一个方剂:取常山四两、甘草半两,加七升水煎煮至剩余两升药液,加入半升蜂蜜,服用一升;若未呕吐,可再服剩余药液,没有蜂蜜也可使用此方。
若能每月服用上述方剂中的一种,就能避免痰饮水湿积聚的病症。此外,还有“旋覆五饮汤”,收录在各类大型方书中。若胸中痞塞寒冷、呼吸短促(“短气?者”中“?”推测为“促”,指呼吸急促):
取甘草二两、茯苓三两、杏仁五十枚(打碎),加十三升水煎煮至剩余六升药液,分五次服用。
另一个方剂:取肉桂四两、白术、甘草各二两、附子(炮制),加六升水煎煮至剩余三升药液,分三次服用。若膈中有结块积聚,感觉不适且无法缓解:
取藜芦一两(炙烤后研成粉末)、巴豆半两(去除外皮和内核,炙烤后捣成泥状),先将巴豆捣成泥,加入藜芦粉末,再捣烂一万下,用蜂蜜调和制成麻子大小的药丸。每次服用一至三丸。
膈中发生的病症,名为“膏肓”(古代医学中指病位极深、难以医治的部位),汤药和丸药难以到达病灶,针灸也无法触及,因此制作含服的丸药,让药效通过气息熏陶渗透。有“五膈丸”方剂:
取麦门冬十分(去除内核)、甘草十分(炙烤)、花椒、远志、附子(炮制)、干姜、人参、肉桂、细辛各六分,一同捣烂过筛,用优质蜂蜜调和制成弹丸大小的药丸。每次含服一丸,慢慢咽下丸药渗出的汁液,每日含服三丸。此方主治呼吸短促、心胸胀满、心下坚硬、体内有寒气等症状。
治疗这类疾病的方剂有十余种,大多功效相似,此方疗效最佳。此方用药虽多,却未完全对应“五膈”的名称——“五膈”指忧膈、气膈、恚膈、寒膈(原文未列全五种,推测另有“食膈”等),每种膈症的诊断依据各有不同,相关内容收录在大型方书中。此外还有“七气汤”方剂,与此方大致相同,仅有细微差别。
附方(出自《圣惠方》):治疗痰厥头痛(痰浊上逆引发的头痛)。
取十枚乌梅(取果肉)、二钱盐、一中盏酒,一同煎煮至剩余七分药液,去除药渣,不拘时温服,服药后呕吐即为有效。
又一个附方(出自《圣惠方》):治疗冷痰饮引发的恶心。
取荜拨一两,研成粉末,饭前用清粥汤调服半钱。
再一个附方(出自《圣惠方》):治疗痰浊壅塞引发的呕吐、心胸满闷、无法进食。
取厚朴一两,涂抹生姜汁后炙烤至发黄,研成粉末,不拘时用粥汤调服二钱匕。
(出自《千金翼》)论述道:治疗痰饮症(频繁呕吐清水,无固定时间),其病因是过量饮用寒凉饮品,导致脾胃气虚,无法消化饮食;饮食进入胃部后,都转化为冷水,反而引发持续呕吐不止,这种情况用“赤石脂散”治疗。
取赤石脂一斤,研成粉末过筛,每次服用一方寸匕,可用酒或水送服,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可逐渐增加至三匕,服完一斤赤石脂后,终身不会再呕吐清水,也不会腹泻,还能补益五脏、使人身体强健。有人患痰饮症,服用其他药物无效,用此方后得以痊愈。
(出自《御药院方》):宋真宗赐给高祖相国的“生犀丸”,能祛痰、明目、增进食欲。
取十两川芎(选用颗粒紧实瘦小的,用粟米泔水浸泡三天,每天换水,然后切片晒干,研成粉末),分作两料;每料中加入麝香、龙脑各一分,生犀角半两,用隔水加热的方式煮蜂蜜,与药粉一同捣烂制成弹丸大小的药丸。用茶或酒送服,嚼碎一丸;若痰浊较重,可加半两朱砂;若膈气壅塞,可加一分牛黄、一分水飞铁粉;若头目昏眩,可加一分细辛;若口眼歪斜,可加一分炮制的天南星。
又一个方剂(出自《御药院方》):治疗膈气壅塞、风痰内阻。
取半夏(用量不限),用酸浆(一种味酸的饮品)浸泡一夜,用温汤清洗五七次以去除异味,在阳光下晒干后研成粉末;用酸浆调和药粉制成饼状,在阳光下晒干,再次研成粉末;每五两药粉中加入一钱生龙脑,研磨均匀,用酸浆的浓稠沉淀物调和制成鸡头大小的药丸,装入纱袋中,在通风处阴干。每次服用一丸,用好茶或薄荷汤送服。
(出自王氏《博济方》):治疗三焦气机不畅、胸膈壅塞、头昏目眩、涕唾痰涎多、精神不振的“利膈丸”。
取四两牵牛子(一半生用、一半炒熟)、二两猪牙皂荚(原文“不?皂荚”中“?”推测为“蛀”,指无蛀虫的皂荚,涂字后研成粉末),用生姜自然汁调和制成梧桐子大小的药丸。每次服用二十丸,用荆芥汤送服。
(出自《经验后方》):治疗头风、化痰。
取川芎(用量不限),用干净水清洗浸泡后切成薄片,晒干或烘干,研成粉末,用炼蜜调和制成小弹丸大小的药丸。不拘时,用茶或酒送服,嚼碎咽下。
又一个方剂(出自《经验后方》):治疗风痰。
取一分郁金、十分藜芦,分别研成粉末后混合均匀。每次服用一字(古代量取药末的工具,约为半钱匕),用一盏温浆水,先取少量浆水将药末调和喝下,剩余浆水漱口后一同咽下,随后进食压住药性。
(出自《外台秘要》):治疗一切风痰、风霍乱(因风邪引发的霍乱,表现为呕吐腹泻)、饮食不消化、大便干结。
取三枚诃黎勒,捣成粉末,用酒调和后一次服完,服用三五次,效果良好。
(出自《胜金方》):治疗风痰。
取七只直条的白僵蚕,研磨成细粉,用一茶脚量的姜汁(一杯茶的量)、温水调和后灌服。
又一个方剂(出自《胜金方》):治疗风痰。
取萝卜子研成粉末,用温水调服一匙,片刻后会吐出涎沫;若是瘫痪风(风邪引发的瘫痪),吐涎后需服用具有疏通作用的药物,疏通后再服用和气散,即可痊愈。
(出自《斗门方》):治疗胸膈壅滞、祛痰开胃。
取半夏(洗净后烘干),研成粉末过筛,用生姜自然汁调和制成饼状,用湿纸包裹,在慢火中煨至有香气;取两盏热水,放入一块弹丸大小的药饼,加半钱盐,煎煮至剩余一盏药液,温服。此方能够消除胸膈壅塞逆气,有效压制痰毒,还能治疗酒食所伤,疗效极为显著。
本章 竟
Copyright © 2025-2026 汉医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