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汉医百科 > 首页 > 中医古籍 > 肘后备急

以下是 中医古籍 肘后备急方 第 28 章(节) 介绍了:




章28 治心腹寒冷食饮积聚结癖方
    (白话文)






治疗腹中冷癖(因寒气积聚形成的癖块),水谷停滞不化、积聚成块,心下(上腹部)停留痰浊,两胁部痞满不适,按压时腹部有肠鸣音,以致影响正常饮食的病症。

取一只大蟾蜍,去除外皮及腹中内脏,切碎;芒硝用量根据体型调整,体型壮实者用一升,中等体型者用七合,瘦弱体型者用五合。将蟾蜍与芒硝一同加入六升水中,煎煮至剩余四升药液。每次服用一升,若服后未出现排便,可再服一升;若已排便,此后每九至十天服用一次即可。

另一个方剂:取吴茱萸八两、硝石一升、生姜一斤,用五升酒一同煎煮,至药液剩余四升。先服用一升,若服药后腹部无疼痛,就停止服用,不可再服;排便后,需妥善调养身体。

又一个方剂:取大黄八两、葶苈子四两(均炒制),芒硝四两(炒制至汁液耗尽),趁热将三者捣成粉末,用蜂蜜调和制成梧桐子大小的药丸。饭后服用三丸,可逐渐增加至五丸。

再一个方剂:取野狼毒三两、附子一两、旋复花三两,一同捣成粉末,用蜂蜜调和制成梧桐子大小的药丸。饭前服用三丸,每日三次。

又一个方剂:取巴豆三十枚(去除内核)、杏仁二十枚(均炒制),桔梗六分,藜芦四分,皂荚三分(均炙烤)。将以上药材一同捣成粉末,用蜂蜜调和制成胡豆大小的药丸。饭前服用一丸,每日两次;若想让体内病邪排出,可服用二丸。需长期调养,一百天后身体可完全康复。

再一个方剂:取贝母二两、桔梗二两、矾石一两、巴豆一两(去除内核与外皮,生用),一同捣烂一千下,用蜂蜜调和制成梧桐子大小的药丸。每次服用二丸,病情缓解后逐渐减少用量。

又一个方剂:取茯苓一两、吴茱萸三两,一同捣成粉末,用蜂蜜调和制成梧桐子大小的药丸。每次服用五丸,每日三次。

又有治疗突然发作的宿食(停滞在胃肠内未消化的食物)、留饮(停留在体内的水饮)无法清除,在腹中引发病症的方剂: 取大黄、茯苓、芒硝各三两,巴豆一分,一同捣成粉末,用蜂蜜调和制成梧桐子大小的药丸。每次服用二丸,若腹部无疼痛即停止服用。

另一个方剂:取椒目二两、巴豆一两(去除外皮与内核,炒制),一同捣成粉末,用枣泥调和制成麻子大小的药丸。每次服用二丸,排便后若疼痛缓解即停止服用。

再一个方剂:取巴豆一枚(去除外皮与内核,炒制)、椒目十四枚、豆豉十六粒,一同捣成粉末后制成药丸。服用二丸,会出现呕吐、腹泻;若呕吐腹泻未排尽病邪,可再服二丸;也可服用四神丸促进排便,效果亦佳。

中候黑丸,治疗各种癖块积聚、痰浊凝结,疗效堪称第一。 取桔梗四分、肉桂四分、巴豆八分(去除外皮与内核)、杏仁五分(去除外皮)、芫花十二分,均炒制至呈紫色。先将桔梗、肉桂、芫花三味药材捣成粉末,再将巴豆、杏仁捣成膏状,与药粉混合,继续捣烂二千下,制成胡豆大小的药丸。服用一丸即可促使排便,病情较重者可服至二至三丸;出生十天左右的婴儿若即将发癫痫,可给予一两丸粟粒大小的药丸。凡腹中不适、身体感觉有病症,服用后若能排便一两次,病情就会好转。

硫黄丸,药性极热,治疗人体极度畏寒(即使在夏季也需吃温热食物、不敢脱衣)的病症。 取硫黄、矾石、干姜、吴茱萸、肉桂、乌头、附子、花椒、人参、细辛、皂荚、当归十二味药材,各取等量。根据所需药量多少,一同捣成粉末,用蜂蜜调和制成梧桐子大小的药丸。每次服用十至二十丸,每日三次;若伴有冷痢(大便稀溏、色白、畏寒),可加入赤石脂、龙骨,服药后即可痊愈。

露宿丸,治疗因极度寒冷导致体内积聚的病症。 取矾石、干姜、肉桂、桔梗、附子(炮制)、皂荚各三两,一同捣成粉末后过筛,用蜂蜜调和制成梧桐子大小的药丸。用酒送服,每次十丸,可逐渐增加至十五丸。

附方(出自《外台秘要》):治疗癖块的方剂。 取大黄十两,捣成粉末后过筛,加入三升醋搅拌均匀,再加入两匙白蜜,一同煎煮至可制成药丸的稠度,制成梧桐子大小的药丸。每次服用三十丸,用生姜汤送服,以排便为适度标准;体型瘦小者可减少用量。

(出自《圣惠方》):治疗伏梁气(一种积聚病,肿块固定在心下部位,推之不移),在心下积聚不散的病症。 取桃奴(桃树上未成熟而凋落的果实)二两,研成粉末,空腹时用温酒调服二钱匕(古代量取药末的工具,一钱匕约等于今五分)。

(出自《简要济众》):治疗长期积寒在胃,导致无法进食、呕吐不止的病症。 取半夏五两,洗净后研成粉末。每次取二钱药末,搭配一两白面,用水调和揉成面团,切成棋子状,加水煮熟。用生姜、醋调味后食用。

下一页 > > >


上一页 < < <

本章 竟   



中医古籍
返回首页
看古籍用必应

Copyright © 2025-2026 汉医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