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 中医古籍 肘后备急方 第 27 章(节) 介绍了:
治疗突然发作的急重症瘕,腹中像有石块般的硬物,疼痛如针刺,患者日夜哭喊。若不治疗,一百天便会死亡。治疗方剂:取牛膝二斤,用一斗酒浸泡,将容器密封后放在热灰火中,保持温度让药味充分浸出。每次服用五合到一升,根据自身耐受能力调整用量。
另一个方剂,用蒴藋根(原文“蒴?”中缺失字推测为“藋”,蒴藋是古代常用草药),也按上述方法(用酒浸泡)使用,效果更好。
姚氏(古代医家,推测为姚僧垣等)说,牛膝酒治疗这种病症,效果神奇灵验。
又一个方剂:取大量商陆根,捣烂后蒸熟。用新布铺在腹部,把蒸好的药放在布上(注意不要让药直接接触腹部),药凉了就更换,白天黑夜都不间断。
再一个方剂:五月五日(古人认为此日采制药效更佳),取大蒜十斤(“葫”即大蒜),去皮;取肉桂一尺二寸;取灶心土一块,像鸭蛋大小。将这几样一起捣烂,用醋(“苦酒”即醋)调和后涂抹在患处,用布包裹好。不超过三次,病症就能痊愈。
还有一个方剂:取柃木(“柃”读音为“líng”,一种灌木)烧成灰,用灰淋取汁液八升,用这汁液酿造一斛米酒。酿好后服用,从半合开始,若感觉无效,就逐渐增加到一升或二升,不用服完一整剂就能痊愈。这种柃木灰可用于染深红色,也能用柃木叶酿酒。
大凡腹中坚硬的症瘕积聚,大多是逐渐形成的;如果突然察觉时,症块已经坚硬且体积较大,治疗起来自然十分困难。腹中出现症瘕积聚,会妨碍正常饮食,使人逐渐消瘦。治疗这类病症,常用陷冰丸、玉壶丸、八毒丸等药力较强的方剂,现在这里只选取药材易得、操作简便的方剂。
取虎杖根(采集时不要让它的影子倒映在水上,这是古人认为的药效禁忌),大约能取到一石多(“石”为古代容量单位,一石约等于十斗),将其捣烂煮熟,取药汁制成药丸;再用五六升秫米(即黏高粱)煮成饭,白天涂抹药物后可以吃这种饭,直到病症痊愈。
另一个方剂:也可取虎杖根一升,捣烂一千下,用酒浸泡。从少量开始服用,每天服三次。这种虎杖根酒治疗症瘕,效果胜过那些药力强劲的大方剂。
又一个方剂:取蚕沙一石、桑柴烧成的灰,用水淋洗五次;再取一只一尺长的活鳖,放入淋出的汁液中煮。待鳖肉煮得极烂后,去除骨头,将肉切碎,继续煎煮至能制成药丸的稠度,制成梧桐子大小的药丸。每次服用七丸,每天三次。
再一个方剂:取射干(原文“射?”中缺失字推测为“干”,射干是常用草药)二两、花椒三百粒,一起捣成粉末,用鸡蛋清调和制成药丸,大小如大麻子。初次服用一丸,逐渐增加到如大豆大小的一丸,最多以三丸为限。
还有一个方剂:取一只大猪心,切开后去除血水,捣成粉末;再取雄黄、麝香(“当门子”指麝香中优质的颗粒状部分)五枚、巴豆一百枚(去除内核和外皮,生用),将这些药材与猪心一起放入少量好酒中,在小铜器里煎煮。如果酒快煎干,就再加入三升酒,继续煎煮至药材糜烂,再煎到能制成药丸的程度,制成麻子大小的药丸。每次服用三丸,每天三次。如果酒煎完后药材仍未糜烂,就取出捣烂,用蜂蜜调和制成药丸,效果很好。另外,还可将半斤大黄粉末、三两朴硝、一斤蜂蜜混合,在热水上方隔水煎煮,制成梧桐子大小的药丸,每次服用十九丸,每天三次。
治疗鳖症(一种症瘕,因形状、活动类似鳖而得名),症块潜伏在心下(指上腹部),用手触摸能感觉到它的头和脚,还会时常转动。
取一对白色母鸡,让它们饿一天,第二天早晨用猪油煎饭喂它们。收集母鸡的粪便(无论多少),在铜器中用小便调和,放在火上熬煮至能捣成粉末的状态。每次服用一方寸匕(古代量取药末的工具,一寸见方的勺),每天四五次,必须等到症块完全消散才能停药。要经常喂鸡以收集粪便,病症痊愈后,把鸡杀掉单独食用。姚氏的说法与此相同。
治疗心下有肿块,像杯子一样大,导致无法进食的病症。
取葶苈二两(炒过)、大黄二两、泽漆四两,一起捣烂后过筛,用蜂蜜调和制成药丸,捣烂一千下,制成梧桐子大小的药丸。每次服用二丸,每天三次,可逐渐增加用量。至于陷冰丸、赭鬼丸等方剂,另有记载在大型方书中。
治疗两胁下有气结积聚的病症。
取野狼毒二两、旋复花一两、附子二两(炮制后使用),一起捣烂过筛,用蜂蜜调和制成药丸。每次服用梧桐子大小的二丸,可逐渐增加到三丸。
熨敷治疗症瘕的方法。
用能容纳二升左右的铜器,装入鱼膏,使膏体深度达到二三寸;制作六七根粗大的火炷,点燃后加热鱼膏,使膏体温热。用厚纸覆盖在症块上,再用装有热鱼膏的铜器在纸上熨敷,白天黑夜都不间断,鱼膏用完了就及时添加。
另一个熨敷方剂:取三升吴茱萸,打碎后用酒调和煎煮至熟,用布帛包裹好,在症块上熨敷;药凉了就更换,交替使用,症块会逐渐移动,继续追着熨敷,很快就能消散停止。也可以用优质的吴茱萸,研成粉末,用鸡蛋清调和后,配合射干服用。
再一个熨敷方剂:取一升灶心土,先捣烂;将大蒜煮熟后加入土中,再次捣烂,用醋浇淋使它湿润。先用布将调好的药涂在一面,再把有药的一面贴在患处,药干了就更换,直到症块消散痊愈。
治疗妇女脐下有肿块,像杯子或升(古代容量单位)一样大,月经不通,病症时发时止,伴有腹泻、消瘦。这种病症称为气瘕,如果按压时感觉肿块坚硬如肉症(一种顽固症瘕),就无法治疗;如果还未发展到这种程度,就可以治疗。
取一斤干漆研成粉末,三十斤生地黄捣烂后绞取汁液,用生地黄汁煎煮干漆,至能制成药丸的稠度。饭后服用,每次服用梧桐子大小的三丸,每天三次,就能痊愈。
附方(出自《外台秘要》):治疗心腹长期存在的症瘕,以及突然发作的症瘕。
取朱砂研磨成细粉,与米饭混合,使米饭中朱砂含量充足。取一只公鸡,先饿两天,然后用掺有朱砂的米饭喂它,把鸡放在木板上,收集它的粪便,晒干后研成粉末。用温热的清酒送服,每次一方寸匕到五钱,每天三次。如果病情严重,白天黑夜可服用六次。一只鸡的粪便不够,就再喂一只鸡,收集足够的鸡粪服用,等到痊愈就停药。
又一个附方(出自《外台秘要》):治疗因食用鱼、肉等食物,在腹中形成症结,以及各种毒气积聚的病症。
取五升狗粪,烧成粉末后用丝绵包裹,放入五升酒中浸泡两夜,取澄清的酒液,分成十次服用,每天两次;之后改为每天三次。把药酒服完后,腹中因食物形成的症结就会随之排出。
(出自《千金方》)治疗食鱼后形成的症瘕,以及食用生肉后停留在胸膈间不消化,最终必定形成痞瘕的病症。
捣烂马鞭草取汁,服用一升;用生姜水送服也可以,能立即消散症结。
又一个方剂(出自《千金方》):治疗肉症(因嗜食肉类、积滞不化形成的症瘕),患者总是想吃肉,吃完后还想继续吃。
空腹服用三升白马尿,会吐出未消化的肉块;如果吐不出肉块,病情就会危急。
(出自《药性论》)治疗痞癖病(即腹腔内的积聚肿块)。
将鳖甲、诃黎勒皮、干姜末三种药材等量混合,研成粉末制成药丸。空腹服用三十丸,之后再服一次。
宋明帝时期,有一位宫女患腰痛病,疼痛发作时会气绝片刻。徐文伯(南朝著名医家)为她诊治后说,这是“发瘕”(因头发积聚形成的症瘕)。
于是用油脂灌服,宫女吐出一物,形状像头发,拉出来有三尺长,头部已经长成蛇的样子,还能活动;将它悬挂起来,等汁液滴完后,只剩下一根头发。
(出自《胜金方》)治疗膜外气块(指腹膜外的气滞肿块)的方剂。
取延胡索(用量不限)研成粉末,取一副猪胰脏,切成块状后烤熟,蘸着延胡索粉末食用。
本章 竟
Copyright © 2025-2026 汉医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