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风寒袭表,水饮内停导致的恶寒发热,无汗,咳喘,痰多、咳喘。作用:解热,扩张外周血管,降低血流阻力,改善微循环,平喘,抗过敏,改善肾上腺皮质功能及肺功能,抗癌等
组成
麻黄 去节,三两(9g) 芍药,三两(9g) 细辛,三两(6g) 干姜,三两(6g) 甘草 炙,三两(6g) 桂枝 去皮,三两(9g) 五味子,半升(6g) 半夏 洗,半升(9g)
方歌
小青龙汤治水寒,
姜桂麻黄芍药全,
细辛半夏兼甘草,
表里虚寒宜放宽。
小青龙汤是中医经典方剂之一,具有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等功效。其正宗配方包括黄芩、生姜、人参、大枣、半夏、干姜、甘草。用法:水煎服,每次9克,每日3次。方歌简记为黄芩、半夏、干姜、甘草、人参、大枣、生姜
用法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现代用法:水煎温服)。
功用
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
外寒里饮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方解
本方主治外感风寒,寒饮内停之证。风寒束表,皮毛闭塞,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故见恶寒发热、无汗、身体疼痛。素有水饮之人,一旦感受外邪,每致表寒引动内饮,《难经?四十九难》说:“形寒饮冷则伤肺”。水寒相搏,内外相引,饮动不居,水寒射肺,肺失宣降,故咳喘痰多而稀;水停心下,阻滞气机,故胸痞;饮动则胃气上逆,故干呕;水饮溢于肌肤,故浮肿身重;舌苔白滑,脉浮为外寒里饮之佐证。对此外寒内饮之证,若不疏表而徒治其饮,则表邪难解;不化饮而专散表邪,则水饮不除。故治宜解表与化饮配合,一举而表里双解。方中麻黄、桂枝相须为君,发汗散寒以解表邪,且麻黄又能宜发肺气而平喘咳,桂枝化气行水以利里饮之化。干姜、细辛为臣,温肺化饮,兼助麻、桂解表祛邪。然而素有痰饮,脾肺本虚,若纯用辛温发散,恐耗伤肺气,故佐以五味子敛肺止咳、芍药和营养血,二药与辛散之品相配,一散一收,既可增强止咳平喘之功,又可制约诸药辛散温燥太过之弊;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亦为佐药。炙甘草兼为佐使之药,既可益气和中,又能调和辛散酸收之品。药虽八味,配伍严谨,散中有收,开中有合,使风寒解,水饮去,宣降复,则诸症自平。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寒饮内停喘咳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舌苔白滑,脉浮为辨证要点。因本方辛散温化之力较强,应以确属水寒相搏于肺者,方宜使用,且视病人体质强弱酌定剂量。
2、加减变化:若外寒证轻者,可去桂枝,麻黄改用炙麻黄;兼有热象而出现烦躁者,加生石膏、黄芩以清郁热;兼喉中痰鸣,加杏仁、射干、款冬花以化痰降气平喘;若鼻塞,清涕多者,加辛夷、苍耳子以宣通鼻窍;兼水肿者,加茯苓、猪苓以利水消肿。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百日咳、肺心病、过敏性鼻炎、卡他性眼炎、卡他性中耳炎等属于外寒里饮证者。
4、使用注意:因本方多温燥之品,故阴虚干咳无痰或痰热证者,不宜使用。
原文解析
1、《伤寒论》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解析:心下有水气,虽发汗而表不解;有外邪故发热;激动里饮故干呕而咳、或喘;小便不利则少腹满;水停不化故或渴;水谷不别故或利;水气冲逆故或噎,此宜小青龙汤主之。
按:当表证未解而里有水饮者,无论伤寒或中风,在治疗时,都须解表的同时祛逐水饮,这样才能使表解,前于桂枝剂已多次说明,故不再赘。胃中有饮本无渴证,今谓或渴者,这是由于小便不利所致,与五苓散证之渴同,故或渴、或利、或噎均宜读在小便不利、少腹满句之后,而或喘者,宜接于发热而咳句后。此以上为主证,或咳以下为客证。只要看主证在,不问客证有无均宜本方主之。
2、《伤寒论》第41条: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解析:气冲饮逆故咳而微喘,外邪不解故发热,胃有饮故不渴,宜以小青龙汤主之。服汤后则饮去胃中干,故遂渴;此为服药有效之验,故谓寒去欲解也。
3、《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35条: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
解析:倚息,即凭依于物呼吸之意。久有痰饮,复被风寒,造成咳逆呼吸困难,以至倚息不得卧,此证宜用小青龙汤治疗。
4、《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23条:病溢饮者,当发其汙,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解析:见大青龙汤条。
5、《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第7条;妇人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龙汤主之。涎沫止,乃治痞,泻心汤主之。
解析:吐涎沫,指咳逆吐涎沫,暗示为小青龙汤证,治疗时反用下法,这样造成心下痞,这种种情况,治疗仍宜用小青龙汤先治其咳吐涎沫,涎沫止后,再以泻心汤治其心下痞。
按:涎沬即泡沫痰,为寒饮的证候,本条当指咳吐涎沫,为外邪内饮的小青龙汤证。若呕吐涎沫,则宜半夏干姜散;若头痛者,则宜吴茱萸汤,此均为胃有寒饮而无外邪者,互参自明。
医案
外寒内饮咳喘
(1)柴某某,男,53岁。1994年12月3日就诊。患咳喘10余年,冬重夏轻,经过许多大医院均诊为“慢性支气管炎”,或“慢支并发肺气肿”。选用中西药治疗而效果不显。就诊时,患者气喘憋闷,耸肩提肚,咳吐稀白之痰,每到夜晚则加重,不能平卧,晨起则吐痰盈杯盈碗,背部恶寒,视其面色翼黑,舌苔水滑,切其脉弦、寸有滑象。断为寒饮内伏、上射于肺之证,为疏小青龙汤内温肺胃以散水寒。麻黄9g,桂枝10g,干姜9g,五味子9g,细辛6g,半夏14g,白芍9g,炙甘草10g。服7剂咳喘大减,吐痰减少,夜卧能寐,胸中觉畅,后以《金匮》之桂苓五味甘草汤加杏仁、半夏、干姜,以正邪并顾之法治疗而愈。(《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第18页)
(2)王某某,男,45岁。患者咳喘已十余载,往往冬发夏愈。今年起,自春及夏频发无度。现值盛夏,尚穿棉袄,夜睡棉被,凛凛恶寒,背部尤甚,咳吐稀痰,盈杯盈碗,气喘不能平卧,苔薄白,脉弦紧。此为风寒外束,饮邪内停,阻遏阳气,肺气失宣。治宜温肺化饮,解表通阳。处方:炙麻黄3g,桂枝9g,姜半夏9g,五味子3g,干姜4.5g,白芍9g,细辛1.8g,白术9g,炙甘草3g。复诊:投青龙剂后,咳嗽已稀,已弃棉衣,畏寒亦减,前既中肯,毋事更张。原方干姜加至6g,细辛加至3g。三诊:青龙剂已服6剂,咳喘全平,已能穿单衣,睡席子,夜寐通宵,为除邪务尽计,原方再服3剂。四诊:诸恙悉减,惟动则气喘,初病在肺,久必及肾,配都气丸常服,以图根除。(顾介山.《江苏中医》1965,10:22)
久咳浮肿
范某,男,32岁。患痰饮咳嗽已有多年,全身浮肿,腹胀如鼓,气喘不能平卧,饮食减少,大小便正常,舌苔白,脉浮弦而滑。证属脾肾阳衰,阴寒内渍,水饮射肺,清肃失司,水湿泛滥,溢于肌肤。治以温化痰饮。拟小青龙汤加味:麻黄2.4g,肉挂0.9g,炒白芍9g,细辛2.1g,半夏9g,五味子6g,干姜6g,茯苓9g,猪苓6g,泽泻9g,附子0.9g,款冬花6g,白术9g,甘草3g。前后十余诊不改弦易辙,守原法服30余剂,如复健前。[福建中医药,1965,(5):38]
过敏性鼻炎
卢某,女,28岁,职员。3年前游泳受凉后出现发作性喷嚏、鼻痒,大量清涕,日甚一日。1年来又出现眼痒、流泪、头昏等症。3年来曾服用扑尔敏、息斯敏、强的松、地塞米松等药物,均难以控制症状。检查鼻腔粘膜苍白水肿,鼻腔内粘液样分泌物,鼻分泌
物嗜酸性细胞涂片强阳性。诊断为变应性鼻炎。予小青龙汤3剂。药后症状明显减轻,继服10剂,症状消除,鼻分泌物嗜酸细胞涂片检查转阴。
按:变应性鼻炎的发病基础为I型变态反应。因机体初次接触变应原而产生的IE附着于肥大细胞和嗜酸细胞表面,待机体再次接触相同变应原时引发原抗体反应,而合成多种新的炎性介质,作用于鼻粘膜,导致本病的发生。现代研究表明,小青龙汤有较显著的抑制抗体生成和释放过敏介质,对抗过敏介质和抗炎作用,并能升高血浆皮质醇及ACTH浓度。在长期耳鼻喉科临床实践中观察到,本病多发于青年人,且多无证可辨。鉴于本病类属水饮之患,遂借鉴于上述研究成果,辨病施治,竟获满意效果。[国医论坛,1996,(3):17]
小青龙汤 竟
Copyright © 2025-2026 汉医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