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治:外感风寒,内有气滞证,症见形寒身热,头痛无汗,胸脘痞闷,不思饮食,舌苔薄白,脉浮、慢性胃炎、消化道功能紊乱、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反复发作致脘腹胀满、不欲饮食、恶心呕吐、便溏
组成
香附子 炒香 去毛 紫苏叶 各四两(120g) 甘草 炙,一两(30g) 陈皮 不去白,二两(60g)。
方歌
香苏散内草陈皮,
外感风寒气滞宜;
寒热头痛胸脘闷,
解表又能疏气机。
用法
上为粗末。每服三钱(9g),水一盏,煎七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日三服;若作细末,只服二钱(6g),入盐点服(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
疏散风寒,理气和中。
主治
外感风寒,气郁不舒证。恶寒身热,头痛无汗,胸脘痞闷,不思饮食,舌苔薄白,脉浮。
方解
本方主治外感风寒,内兼气滞之证。恶寒发热,头痛无汗,与一般表证无异;胸脘痞闷,不思饮食,则为气郁湿滞现象。胸脘痞闷虽为津气阻滞共有征象,此证舌苔薄白而不腻,显然偏于气郁。风寒在外,不用发散之品则表证不解;气郁于里,不用理气之药则气滞不除,唯有解表理气并行,方为两全之法。方中苏叶辛温,归肺、脾二经,发表散寒,理气宽中,一药而兼两用,切中病机,为君药。香附辛苦甘平,行气开郁,为臣药。君臣相合,苏叶得香附之助,则调畅气机之功益著;香附借苏叶之升散,则能上行外达以祛邪,此即李时珍所谓:香附生用“则上行胸膈,外达皮肤,……得紫苏、葱白则能解散邪气”(《本草纲目》卷14)。胸脘痞闷,虽缘于气郁,亦与湿有关,故佐用理气燥湿之陈皮,一则协君臣行气滞以畅气机,二则化湿浊以行津液。甘草健脾和中,与香附、陈皮相配,使行气而不致耗气;并调和药性,是佐药兼使药之用。如此配伍,使表邪解则寒热除,气机畅则痞闷消。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外感风寒而兼气滞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胸脘痞闷,苔薄白,脉浮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风寒表证较重,加葱白、生姜、荆芥等以加强发汗解表的作用;气郁较甚,胸胁胀痛,脘腹胀满者,加柴胡、厚朴、大腹皮等以加强行气解郁之力;湿浊较重,胸闷,不思饮食,苔白腻者,加藿香、厚朴、半夏等以化湿运脾;兼见咳嗽有痰者,加苏子、桔梗、半夏等以降气化痰止咳。
3、现代运用:本方多用于胃肠型感冒属感受风寒兼气机郁滞者。
医案:反流性食管炎(RE)
吴女士,女,65岁,形体消瘦,于2015年10月15 日初诊。
2011年9月在某院胃镜示:反流性食管 炎、慢性胃炎病理活检示:食道炎症伴肠化部分异型 增生
2014年4月某中医院胃镜示:反流性食管 炎(溃疡)、巴莱特食管、慢性浅表性胃炎,病理活检示:胃角息肉,食管炎症部分鳞状上皮轻度增生。刻诊:口干咽干,喜饮却饥,食量尚可磨部异物感胸闷 憋气,食多则上肮堵胀,暧气,反酸烧心,饥饱均有,晨 起也有次便日1次,易便溏,睡眠差易醒,间断服用质子泵 抑酸药两年多,舌淡红,苔薄少欠润,脉细弦。
患者曾 就诊某一院排除心血管疾病、证属本虚标实脾虚, 肝胃气滞火伤阴,兼有血瘀,急则治标,先琉肝和 胃、清热养阴、佐以活血。
方用香苏散合左金丸加减药 用:紫苏梗12 gM皮12 g,香附12 g枳壳15 g砂仁 (后下)10 g,白豆蔻仁(后下)6 g,黄连6 g,吴茱萸 3 g海螺靖(先煎)30 g,龙胆草6 g ,姜炭6 g,延胡索 12g丹参25 g珍珠母30 g北沙参15 g麦冬15 g克 甘草6克 餐后lh或1.5h服药,日3次。并嘱患者每 晚9点半服奥美拉嗖肠溶片20mg,忌食油炸食品,并 于每晚饭后lh锻炼。服7天后病情好转。自服3周。
于2015年11月12日复诊,自诉:大便已实胞闷憋气 缓解但未消除烧心缓解履气较多,饥饱均有,口干, 舌暗红,苔薄欠润,脉细弦,效不更方,上方加芦根 20 g能服一个月。
于2016年1月21日三诊,症状较 前明显减轻座部异物感、干咳好转,知饥,纳可,食多 则略胀连及两胁嫂气少,无明显烧心,有时反酸,偶 有反食大便日1次或2次,质调,舌淡暗红,苔略少, 脉细弦。因病情缓解,谩缓则标本兼顾,兼顾脾虚,佐 以健脾药用:党参20 g,炒白术20 g,茯苓20 g石斛 15 g麦冬15 g紫苏梗12克,陈皮12g,香附12g枳壳 15 g砂仁(后下)10 g,白豆蔻仁(后下)6克,黄连6 g , 吴茱萸2 g,海螵蛸30 g ,姜炭6 g ,延胡索12 g,丹参 25 g连翘20 g ,炙甘草6 g服药一个月后患者症状大 部消除,为巩固疗效继服香砂养胃丸嘱复查胃镜。
香苏散 竟
Copyright © 2025-2026 汉医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