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汉医百科 > 首页 > 方剂 > 射干麻黄汤

射干麻黄汤,别名:紫菀散。主治:寒痰咳嗽,苔白腻,支气管哮喘、急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肺源性心脏病




射干麻黄汤(方歌)






组成

射干十三枚(9g),麻黄四两(12g),生姜四两(12g),细辛、紫菀、款冬花各三两(各9g),五味子半升(12g),大枣七枚(7枚),半夏(大者,洗)八枚(12g)。


方歌

射干麻黄与紫菀,
细辛半夏款冬参,
五味生姜加大枣,
咳逆上气急煎尝。

射干麻黄亦治水,
不在发表在宣肺;
姜辛五味麻黄草,
紫菀冬花细辛随。

射干麻黄治寒饮,
咽喉不利在宣肺,
细辛紫菀款冬花,
姜枣五味与半夏。

用法

古代用法:以水一斗二升,先煎麻黄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温肺化饮,下气祛痰。

主治

寒痰郁肺结喉证。症见咳嗽,气喘,喉间痰鸣似水鸣声,或胸中似水鸣音,或胸膈满闷,或吐痰涎,苔白腻,脉弦紧或沉紧。临床常用于支气管哮喘、急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肺源性心脏病等。

方解

本方所治之证乃寒饮郁肺,痰结咽喉所致。寒饮郁肺.浊气上逆,则咳嗽,气喘;痰气搏结于咽,则喉间痰,似水鸡声;浊气与寒饮相结于胸,则胸中似水鸣音;浊气不降而逆乱胸中,则胸膈满闷;痰饮随寒气而上冲,则吐痰涎;苔白腻,脉弦紧或沉紧,皆为寒饮郁肺结喉之征。治当温肺化饮,下气祛痰。

方中麻黄宣肺温肺,化饮散寒,止咳平喘,开达气机;寒饮结喉,以射干泻肺降逆,利咽散结,祛痰化饮,其为君药。寒饮内盛,以细辛温肺化饮,温宣肺气;肺主宣降,以款冬花宣肺化饮止咳;紫菀泻肺止咳,降逆祛痰,温化寒饮,调畅气机,与款冬花相配,一宣一降,调理肺气;痰饮蕴结,以半夏醒脾燥湿化痰,温肺化饮,利喉涤痰;生姜降逆化饮,畅利胸膈,助半夏降逆化痰,共为臣药。肺气上逆,以五味子收敛肺气,使肺气宣降有序,兼防宣发降泄药伤肺气,为佐药。大枣补益中气,生化气血,滋荣肺气,为佐使药。诸药配伍,以奏温肺化饮,下气祛痰之效。

运用

宣肺药配降肺药,以调和肺气宣发肃降;收敛药配宣降药,宣散降泄而不伤肺气。

本方是主治寒痰郁肺结喉证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咳喘,喉中痰鸣,痰多色白,舌质淡,苔白腻,脉浮紧或沉迟为辨治要点。



加减化裁

若肺气虚者,加人参、黄芪,以补益肺气,使肺气职司升降;若饮邪明显者,加桂枝、百部,以温阳化饮;若胸满者,加陈皮、厚朴,以行气宽胸化痰;若气喘明显者,加苏子、葶苈子,以降泻肺气止咳等。

使用注意

肺痰热证者禁用。

文献

1、《千金方衍义》:上气而作水鸡声,乃是痰碍其气,气触其痰,风寒入肺之一验。故于小青龙方中,除桂心之热,芍药之收,甘草之缓,而加射干、紫菀、款冬、大枣。专以麻黄、细辛发表,射干、五味下气,款冬、紫菀润燥,半夏、生姜开痰,四法萃于一方,分解其邪,大枣运行脾津以和药性也。

2、《金匮要略心典》:射干、紫菀、款冬降逆气;麻黄、细辛、生姜发邪气;半夏消饮气。而以大枣安中,五味敛肺,恐劫散之药并伤及其正气也。

医案

过敏性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
患者,女,28岁,在吐鲁番工作,因突发哮喘,气上不来,当地医院没法治疗,转院,先后两次住进乌市人民医院,花去医疗费2万余元,带着激素、雾化吸入剂出院,不吸就哮喘发作。在其父搀扶下来门诊治疗,平时健康,体胖,就诊时哮喘发作状态,呼吸困难,水鸡声大,唇绀,苔白腻而干,脉细数。建议住院治疗,其父曰:刚出院3天,还是老样子,要求中医治疗。笔者立刻去针灸科取来银针,先刺风池、大椎,1分钟后哮喘减停,胸闷消除,其父说:这比吸氧、雾化都来得快,欣喜不已。予射干麻黄汤:射干15g,炙麻黄10g,生姜6g,细辛3g,紫菀15g,款冬花15g,五味子10g,法半夏10g,大枣4枚(劈),桔梗12g,金银花15g。2剂,水煎,日分2次服。二诊,病情无复发,复给上方5剂。三诊,病未发作,上方减金银花,5剂,因乳腺胀痛,月经量少,带桂枝茯苓丸回单位上班。后来电话回访,已愈。

刺大椎针治疗哮喘

笔者1965年冬,在中国中医研究院(今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针灸研究所呼吸科毕业实习,跟随郭效宗老师,老师针刺风池、大椎,治疗哮喘病,确有绝招,能立即缓解急症病情,兹介绍针刺方法如下。

1.患者正坐,双上肢扶桌,桌上最好放一枕头,人体放松,头项微向前倾斜。

2.“先刺风池”(《伤寒论》第24条)。取穴:平耳垂两筋之间陷窝中即是。针左风池时,针对准右眼;针右风池时,针对准左眼。得气后,针下沉紧感明显时,将针柄反时针旋转半圈后固定,左手拇指按紧穴位,右手拇指捻针向后向上飞刮针柄,每次飞刮后要使针柄震动1秒钟,9次后,即向前退半圈起针,不留针。

3.“当次大椎第一间”(《伤寒论》第142条)。医者左手拇指稍用力按压第一胸椎与第七颈椎之间,上下推动,缝隙感觉明显,有指甲印为度。用一次性30号或31号三寸银针,仔细检查针体,要完好无损。针平刺入皮下约五分(同身寸)后,针尖微向上进针3~5分,若有抵抗将针稍后退,低一点再进针5分,这时针下有空感,停1~2秒后,再进针3~5分,即刻患者有沿脊柱向下传感觉,至9~10~12胸椎,停针,不能行提插捻转手法(切记)。此时,将针柄逆时针捻半圈固定,左手拇指按压紧大椎穴处,右手拇指向后向上飞刮针柄,不可将针刮出来,银针有震动,一共重复9次,停时5~9秒后,将针柄顺时针向前捻动半圈,缓慢退针,起针。病人胸闷减轻,有时长出一口气,再过1~2分钟,哮喘即可停止。整个针刺过程,要注意观察患者神情,最好和病人对上几句闲话,分散其注意力。此针法相当神奇。

郭效宗老师讲:“针刺大椎法源于《伤寒论》。”第24条曰:“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哮喘是解表药无效的一种太阳病证,用桂枝汤无效,应先刺风池。余初进疆时,农村麻疹流行。有些患儿,用透疹解表之剂,2~3天后,仍高烧、咳嗽、鼻扇动,疹出不畅。针刺患儿双侧风池穴,用重刺手法,不留针。2小时后,胸、背、臀部疹子即出成片,诸症减轻,服麻杏甘石汤加味,很快疹透、烧退、咳喘停而愈。

《伤寒论》第142条曰:“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如结胸则呼吸困难,缺氧,气喘,当然头项强痛加重,气机不畅则心下痞。有一年夏天,我院外科医生,下午下班骑车回家,路过县政府大院门口,即感不适,回到家中,即刻哮喘发作,呼吸困难,立即送回医院急诊科。此时患者张口抬肩,唇绀,胸闷,气上不来,如结胸状,予吸氧,作用不大。余如前法急刺大椎,未起针患者即长出一口气,结胸减轻,哮喘缓慢停止,能躺平安睡,第二天未复发。此后回家走另一条路,哮喘未再发作。估计与一种花粉过敏有关。因当时病急,就直接刺大椎穴,未使用风池穴,也相当有效。

多年来,笔者针刺大椎治疗哮喘发作,有10多例,均当时缓解,无不良反应。可见,仲景此言不虚。





射干麻黄汤 竟   



方剂
返回首页
看古籍用必应

Copyright © 2025-2026 汉医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