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杏薏甘汤具有发汗解表、祛风除湿等的功效。 麻杏薏甘汤主要用来调理风湿在表,湿郁化热证,浑身疼痛,发热等症状,辛凉宣泄、清肺平喘,主治肺热喘咳。可以加味治疗多种皮肤病,比如扁平疣,荨麻疹,亚急性湿疹等
组成
麻黄 去节,汤泡 7克 (半两)
甘草 炙 14克 (1两)
薏苡仁 7克 (半两)
杏仁 去皮、尖,炒 3克 (10个)
上药锉碎。每服12g(四钱匕),用水230ml(盏半),煮至160ml(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
方歌
麻杏甘草石膏汤,
四药组合有专长;
肺热壅盛气喘急,
辛凉疏泄此法良
用法
解表除湿,宣利肺气。
辨证要点
风湿关节肿痛。
发热日晡加剧。
苔黄腻。
脉浮滑而数。
功用
主治
风湿表证。一身尽痛,关节痛,甚则不可屈伸,发热,日晡所剧,舌苔黄而微腻,脉滑而数。
方解
本方证的病因,是由于汗出当风,或劳动后贪凉太过,因而感冒风湿,形成一身尽痛发热无汗的表实证。凡风湿发热与湿家发热不同。湿家之热,早晚不分微甚,风湿之热,日晡必剧。方中麻黄,解表宣肺,为治水湿在表在上之要药,水湿在上者,宜以汗解是也,杏仁宣降肺气;薏苡仁健脾利湿,三药合用,轻清宣化在表之风湿;甘草调和诸药。合之而成疏风祛湿,蠲痹止痛之剂。本方实为麻黄汤以薏苡仁易桂枝而成,是变辛温解表而为辛平解表,且剂量上亦较麻黄汤剂量为轻,故发汗之力为弱,符合风湿“微汗”之原则。
麻黄开腠理以开肺气之郁,
杏仁降肺气,合麻黄以宣降肺气,通达津液,
苡仁除湿驱风,兼能运脾化湿,
甘草和诸药、
建中州、四药合用有散风、祛湿、解表、通阳的作用。
方中麻黄与薏苡仁相配,一则重在辛散,开腠理、通玄府,使邪从外散,使在表之风湿得散;
二则薏苡仁舒筋脉,柔挛急,清热通络,渗湿除痹缓疼痛,使在内之湿得利。
麻黄、杏仁相配,一则宣利肺气,肺气通则表和,则湿邪不能停聚;
二则使一身之气得以畅达。
用薏苡仁健脾化湿,甘草补益脾气,两药合用,健运中。
加减
小便不利:加木通、生地。
关节疼痛:加羌活、独活。
皮肤瘙痒:加银花、连翘。
足底胼胝或鸡眼:加牛膝。
现代应用
支气管炎、鼻炎、风湿性关节炎、扁平疣、鸡眼、胼胝、荨麻疹、关节疼痛、湿疹、筋肉风湿、冻伤、白癣。
医案:恶寒,湿疹
在全科大查房时,住院医师和实习医师的医术如果能得到患者的由衷赞叹,那将是怎样的一份自豪!在实习生涯中,我有幸经历过这么一次。
那天早上,在主任领着全科室的大夫查房时,这位患者极力称赞道:“这两位小大夫真了不起!我在朝阳医院,还有咱们院急诊科都没能解决的发热,竟然被他们的几副汤药治好了!”
接着,他又伸出双手给大家看:“不仅如此,喝了这几副中药后,我手上多年的湿疹竟然也意外地大见好转,真是神了!”这位患者住院治疗4天后,病痛已经消失,当日下午准备出院。
这事发生在2004年夏天,我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呼吸病房实习。
一天下午,来了一位40多岁的中年男性患者,他当时恶寒,发热,体温39℃,全身沉痛。患者自述1周前,打乒乓球出汗后,用冷水洗脸,后出现恶寒发热等症状。
在朝阳医院急诊科输液留观3天,无效,医生建议转求中医诊治。患者遂到东直门医院急诊科就诊,又输液留观3天,症状依旧。
刻下:近1周来,每到下午3点多则发烧至39℃,身痛发沉,恶寒,无汗。舌略暗,苔白腻。
当时带教的住院医师是我的一位师姐,也是一位热衷经方医学的中医。我俩诊查完病人后,回到医生办公室,经过协商,认为患者属“风湿郁表”,应服麻杏苡甘汤。
而且,这位患者的起病过程和发病情况几乎跟仲景原文描述一致(《金匮要略》:“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因此,我们预感患者服用本方必有良效。
遂处方如下:生麻黄6g杏仁8g生苡仁25g生甘草6g,2副。
果然,患者服药2副后,症状大减。前方略作化裁,继服2副,发热、身痛、恶寒等症状全部消失。不仅如此,服药后,其久治不愈的手部湿疹(此前曾多次找皮科专家治疗,效果一般)也大见好转。因此,主任查房时,就出现了以上这一幕。
2.临床体悟
麻杏苡甘汤出自《金匮要略》,由麻黄、炙甘草、薏苡仁、杏仁4味药物组成,具有发汗解表,祛风除湿的功效,是一首治疗风湿在表的小方,如果不加留意的话,往往不予重视。
大部分研究《金匮要略》的注家在注解本方时,都把眼光停留在注释“日晡所剧”,而对于本方的方义,有的只是几笔带过,有的则根本不加注释。
笔者也是在经历了上述事件后,才开始认真研究、思考和使用本方。《金匮要略》教材多将本方与麻黄加术汤进行比较,强调麻黄加术汤治疗的是寒湿在表,而本方治疗的则是风湿在表且有化热倾向。
笔者认为本方与三仁汤也有得一比:本方重在开上(麻黄、杏仁)与渗下(薏苡仁);而三仁汤则兼顾开上(杏仁),宣中(半夏、白蔻仁、厚朴),和渗下(飞滑石、生薏苡仁、白通草、竹叶)。
比较二者药物组成可知,前者缺乏宣中药物,渗下药物也略显不足;而后者则开上的力量不足,重在宣中和渗下。因此,笔者认为:在湿温初起,表气郁闭较重时,可以考虑二者合方使用,以增强疗效。
本方除了用于治疗外感病之外,笔者临床也常用于治疗痹证、荨麻疹、湿疹、过敏性鼻炎、鼻窦炎、支气管炎、哮喘等。
本方所治之痹证,往往急性起病,具有浑身肌肉酸重疼痛,恶风寒,苔白厚腻等特点,可伴有午后发热。若兼有关节疼痛,可与桂枝芍药知母汤合方使用。
本方所治之荨麻疹,往往见于体质较壮实之人感受风湿之邪所致。如皮疹颜色红,范围大,瘙痒剧烈,腹部、大腿或腹股沟周边多发,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浮滑数等湿热表现较明显者,可以合四妙散(苍术、黄柏、生薏仁、川牛膝),加入白鲜皮、地肤子,则效果更佳。
由于本方麻黄、杏仁、甘草具有宣降肺气,止咳平喘等功效,薏苡仁具有利湿、清热、排脓等专长,故笔者常化裁本方,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鼻窦炎、支气管炎、哮喘等肺系病证。常视证候特点而加味,可加苍耳、辛夷、白芷、川芎等以散寒通窍,加紫苑、冬花等以化痰止咳,加鱼腥草、败酱草、芦根、冬瓜子、葶苈子、桔梗等以解毒、排脓。(节选自董正平著《经方浅悟》,略有改动)
医案:鼻塞流涕
临证实录
张某 女 30岁 2012年 2月20日 初诊
主诉:发热、恶寒,汗出不畅,身痛乏力,伴鼻塞流涕咽痒。始于骑车 、汗出当风,脉细滑,苔薄润。此为风湿 选麻杏苡甘汤。
麻黄6g 杏仁10g 生薏米30g 炙甘草 10g
嘱避风 服3剂 服后微汗即癔。
追访十个月,未再复发。
按:《金匮要略》曰: “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曰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苡仁甘草汤。”
麻杏苡甘汤治疗皮肤病医案几则
麻杏苡甘汤出自《金匮要略》,由麻黄、杏仁、苡仁、甘草组成,主治外感风湿表实、一身尽疼者。麻杏苡甘汤中麻黄、甘草微发其汗,祛邪外出;杏仁、苡仁利气祛湿。《金匮要略》曰:“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曰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苡仁甘草汤。”然《诸病源候论》又对疣类皮肤病有“风邪搏于肌肉而变生”的论述,笔者临证发挥,推而广之,用于治疗多种皮肤病,异病同治,收到了异曲同工的良好治疗效果。
麻杏苡甘汤 - 用法拓展
临床极少单独使用,用此方加味治疗多种皮肤病,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一, 扁平疣,
男,12岁,于2001年5月8日因前额、鼻颊部布满聚集成群扁平疣,经本院及外院皮肤科确诊1年余就诊。经服用多种西药如聚肌胞、病毒唑、消疣灵及中药内服外洗等治疗未获显效,故来我科诊治。详观患儿面色无华,皮疹无瘙痒及疼痛感,伴四肢酸困、食欲不振,舌质暗淡、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微腻,脉细。中医辨证为风湿内蕴,治宜祛风行湿、解毒除疣。方用麻杏苡甘汤加味,处方如下:麻黄6g,杏仁8g,苡仁15g,马齿苋20g,木贼10g,焦三仙各10g,甘草3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同时用生猪板油涂搽患处,服用15天后见效,大部分扁平疣干结脱落,效不更法守方巩固治疗1周,皮疹全部消退,病告痊愈。
二,荨麻疹患者,男,45岁,因全身肌肤散在片状淡红色丘疹3年,瘙痒难忍,于2001年6月21日来我院就诊。经本院及外院皮肤科明确诊断为荨麻疹,作皮肤过敏试验检测出对姜、葱、蒜、辣椒等调味品及化纤衣物饰品过敏,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伴恶风畏寒,遇之则皮疹瘙痒可诱发或加重,全身肌肉酸楚不适,懒于运动,心烦不安,神疲乏力,舌质暗淡苔白滑,脉濡数。中医辨证为风湿内蕴、营卫失和,治宜祛风行湿,调和营卫。方用麻杏苡甘汤加味,处方如下:麻黄10g,杏仁10g,苡仁30g,当归30g,黄芪30g,白术10g,穿山龙10g,防风10g,白鲜皮15g,甘草6g,荆芥10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服药6剂后部分皮疹消退,瘙痒减轻,精神转佳,治疗有效;守方继服15天巩固治疗直至临床症状全部消除而收功。
三, 亚急性湿疹患者,女,52岁,于2001年9月17日因颜面、颈项、双上肢及手背散在粟粒状红色丘疹、水疱、红斑1月余来我院就诊。局部瘙痒,抓破流水,此起彼伏,本院皮肤科诊断为亚急性湿疹,内服外用多种西药治疗未获显效,伴肢倦欲卧,口干不欲饮,午后痒甚,舌质淡嫩,苔薄腻微黄,脉细弦数。中医辨证为湿热内蕴,治宜祛风行湿、清热解毒。方用麻杏苡甘汤加味,处方如下:麻黄6g,杏仁10g,苡仁20g,马齿苋30g,鱼腥草30g,连翘15g,赤小豆 30g,苦参10g,杭菊花10g,葛根20g,甘草10g,每日1剂,水煎,分两次温服。先服药5剂后,部分皮疹干痂脱落,抓破无流水,瘙痒减轻,无新皮疹出现,治疗有效;固守原意,上方略加调整后继服12剂,皮疹全部消退而愈。
医案:瘾疹
患者胡某,男,27岁。2015年9月23日来我处就诊,全身急性鲜红色风团,伴剧烈瘙痒遇热加重。脉象滑数,确定患病为瘾疹。
处方:麻杏苡甘汤加减
生龙汗10g 杏仁10g 薏苡仁30g 苍术10g 防风12g 白芷12g 蝉衣12g 紫草15g 丹皮15g 赤芍15g 生地30g 当归20g 白蒺藜15g 制首乌15g 松节20g 连翘30g 赤小豆30g 泽泻15g 炒菜菔子30g 焦三仙(各)5g 土茯苓15g 白鲜皮15g煎15包 一日4次 一次一袋 共2剂
注意事项:忌鱼虾海鲜辛辣腌卤
按语:叶老师认为本病虽表现在卫表、肌腠,其根本则与肺脾心三脏关系密切。肺者,其华在毛,肺与皮毛的关系密切。肺主气属卫,具有宣发卫气,输送精津于皮毛而对其发挥温养和润泽的作用,故称“肺主身之皮毛”。肺合皮毛,主气,气为血帅,风、寒、湿、热等邪气侵袭肌肤,经脉收引或舒张,气血运行不畅,而成各种各样的病症。脾主肌肉,运化水湿,荨麻疹久治不愈,多有湿邪作祟,湿性重浊、粘滞,感受湿邪则易阻碍气机,气不行则湿不化,其体胶着难解且易兼它邪,形成“风湿”、“湿热”更难祛除;心主血脉,藏神,内经又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荨麻疹发作时可见红色风团,瘙痒难忍,与心关系密切。 麻杏苡甘汤中:麻黄开腠理以开肺气之郁,杏仁降肺气,合麻黄以宣降肺气,通达津液,苡仁除湿驱风,兼能运脾化湿,甘草和诸药、建中州、四药合用有散风、祛湿、解表、通阳的作用。方中麻黄与薏苡仁相配,一则重在辛散,开腠理、通玄府,使邪从外散,使在表之风湿得散;二则薏苡仁舒筋脉,柔挛急,清热通络,渗湿除痹缓疼痛,使在内之湿得利。麻黄、杏仁相配,一则宣利肺气,肺气通则表和,则湿邪不能停聚;二则使一身之气得以畅达。用薏苡仁健脾化湿,甘草补益脾气,两药合用,健运中。
医案:咳喘怕冷
女,70岁。
主诉:感冒40天左右。
主要症状:干咳,痰少,无汗,痰白色泡沫痰。咳感觉很深,像在剑突下。刚开始全身冷,现在缓解,怕风怕冷,吹风后咳嗽加剧,嗓子不干不痒。咳的现在有点前后胸痛,咳嗽地夜不得卧,白天咳次数减少。口苦口干,不喜饮,脚烫手凉,恶心,不欲食。大便干,夜尿多,3-4次/夜。
舌:舌青,舌苔白腻。舌下淤曲。
既往疾病:高血压40年,糖尿病4年,胆结石20年。
分析:
1、先看舌头,舌苔白腻,痰湿水饮了,舌下淤,有淤血,老年人的特点就是容易有痰湿淤血。可能是既往脾虚有痰湿,正气不足,容易诱发感冒,也可能是,感冒,导致全身津液聚表,加重脾虚。
2、怕冷怕风,全身冷,手凉,无汗,吹风后咳嗽加剧,这是太阳伤寒了。很明显不是太阳中风。可以考虑麻黄类方。
3、患者少痰,白色泡沫痰(40天的感冒居然不是黄痰),不喜饮,夜尿多,3-4次/夜。这些都是水饮盛的表现。水饮的源头就是太阴脾虚,有没有太阴脾虚的证据?恶心,不欲食。得健脾,化痰湿。
4、一般而言,脾虚痰湿水饮的病人,容易合并津虚的病机。为啥?看原文。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这是正常的生理的水液代谢。
不正常的病理的代谢就是,
脾虚不运,脾不能散精,化而成痰湿水饮,相对的,津也就偏不足。
患者有没有津虚?患者口干口苦,有上热,大便干,考虑是阳明热伤津,导致津虚大便干。此处阳明热是虚热。治疗需要养津,清热。甘寒、酸寒、咸寒,都有效。患者有咳嗽,可以考虑酸寒,生津敛肺止咳。
总的六经病机:太阳阳明太阴合病。
表寒+上热+脾虚有湿+津虚
麻杏薏甘汤+半夏厚朴汤加减
麻黄12 苦杏仁15 薏苡仁30 甘草9
厚朴18 姜半夏12 紫苏子12 瓜蒌18
豆蔻15 乌梅6 丹参12
3剂,饭后服药。
看反馈:
吃完3剂后主要症状:
左胸感觉开阔很多,右边胸口还有点堵,气短,咳嗽还是有点吃力。咳嗽完全减轻,睡觉转好,能睡到天亮。吃饭感觉很香,能吃一碗饭,体力恢复很多。舌苔还是很后白厚,能咳出一些泡沫痰了,后背凉。大姨说这三付药效果很好。吃完一副就安稳睡到天亮了。
看舌头,舌苔薄了。痰饮水湿少了,脾胃负荷轻了,胃口改善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医案处方答案不是唯一的,只要有效就是好方子。
麻杏薏甘汤 竟
Copyright © 2025-2026 汉医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