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汉医百科 > 首页 > 方剂 > 麻杏石甘汤

主治:清热、止咳平喘、退烧。用于:急性肺炎、风热感冒、肺热、黄痰、咽喉肿痛




麻杏石甘汤(方歌)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组成

麻黄 去节,四两(9g)  杏仁 去皮尖,五十个(9g)(苦杏仁不可用甜杏仁)  甘草 炙,二两(6g)  石膏 碎,绵裹,半斤(18g)(退热务必用生石膏,万不可用煅石膏。)

方歌

麻杏石甘生用膏,
辛凉宣肺清热良;
主治肺热咳喘证,
有汗无汗均能尝。

麻杏甘草石膏汤,
四药组合有专长;
肺热壅盛气喘急,
辛凉疏泄此法良。

麻杏石甘汤的组成有麻黄、杏仁、甘草、石膏,主要功用为辛凉宣泄、清肺平喘,主治肺热喘咳

用法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现代用法:水煎温服)。需要先煎麻黄,然后把麻黄煮出来的浮沫去掉,然后再放其它三味药一起煮。

白话:需要先煎麻黄,然后把麻黄煮出来的浮沫去掉,然后再放其它三味药一起煮。

苦杏仁,不要用甜杏仁

功用

辛凉疏表,清肺平喘。

主治

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身热不解,咳逆气急,甚则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浮而数者。汗出而喘、口渴烦躁、舌红苔黄,脉滑数。发热、咳嗽、气喘,痰液黄稠或黏滞。 咽喉肿痛,呼吸急促,胸闷不适。症状:身热喜冷饮

辨证使用:适用于热证咳喘,若为风寒咳嗽(痰白清稀、恶寒无汗)则不宜。

适用疾病

支气管哮喘、急慢性支气管炎、大叶性肺炎、病毒性肺炎、麻疹性肺炎、小支气管肺炎、流行性感冒、急性肺炎、风热感冒、肺热、黄痰、肺炎、咽喉肿痛、接触性皮炎、荨麻疹、玫瑰糠疹、声带水肿、鼻窦炎、鼻咽管不通、中耳炎、结膜炎、角膜炎、角膜溃疡、泪囊炎、遗尿、流行性乙型脑炎

方解

本方证是表邪入里化热,壅遏于肺,肺失宣降所致。风热袭表,表邪不解而入里,或风寒之邪郁而化热入里,邪热充斥内外,故身热不解、汗出;口渴、苔黄、脉数;热壅于肺,肺失宣降,故咳逆气急,甚则鼻煽。若表邪未尽,可因卫气被郁,毛窍闭塞而无汗;苔薄白,脉浮亦是表证未尽之征。治当辛凉透邪,清热平喘。

方中麻黄辛温,开宜肺气以平喘,开腠解表以散邪;石膏辛甘大寒,清泄肺热以生津,辛散解肌以透邪。

二药一辛温,一辛寒;一以宣肺为主,一以清肺为主,且俱能透邪于外,合用则相反之中寓有相辅之意,既消除致病之因,又调理肺的宣发功能,共用为君。

石膏倍于麻黄,使本方不失为辛凉之剂。麻黄得石膏,宣肺平喘而不助热;石膏得麻黄,清解肺热而不凉遏,又是相制为用。

杏仁味苦,降利肺气而平喘咳,与麻黄相配则宣降相因,与石膏相伍则清肃协同,是为臣药。炙甘草既能益气和中,又与石膏相合而生津止渴,更能调和于寒温宣降之间,为佐使药。

用杏仁来降肺清热。这里要用苦杏仁,不要用甜杏仁。杏仁可以降肺气,可以润肠通便,肺与大肠互为表里,肺里太热,聪明的人体会把热气降到大肠去,再通过大便排出去。所以,用杏仁来降肺气,润肠通便,特别恰当。

最后,加点炙甘草来调和药性,顺便照顾下中焦脾胃,固护津液,这个方子就大功告成了。

四药合用,解表与清肺并用,以清为主;宣肺与降气结合,以宣为主。共成辛凉疏表,清肺平喘之功。本方配伍严谨,用量亦经斟酌,学时应用心体会。

麻杏甘石汤与麻黄汤俱用麻黄、杏仁、甘草而治喘咳,但前方主治之喘咳。证属表邪入里化热,壅遏于肺,故以麻黄配石膏,清热宣肺为主,兼以解表祛邪;后方主治之喘咳系风寒束表,肺气失宣所致,故以麻黄配桂枝,相须为用,发汗解表为主,兼以宣肺平喘。二方仅一药之差,功用及主治证病机却大相径庭,仲景精于遣药配伍,于此可窥其一斑。

麻黄:辛温发散,宣肺平喘,兼有解表作用。
杏仁:苦降肺气,与麻黄配伍一宣一降,协同调节肺气。
石膏:辛甘大寒,清泻肺热,制约麻黄的温燥之性。
甘草:调和诸药,兼顾护胃和中。
全方寒温并用,以石膏的清热之力为主导,麻黄的发散为辅,共奏清肺平喘之效。

肺热判断

1、鼻翼煽动,鼻子呼出来的气温比常人高;
2、口渴,喝水多,因为肺热会伤津,就一定会口渴。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表邪未解,邪热壅肺之喘咳的基础方。因石膏倍麻黄,其功用重在清宣肺热,不在发汗,所以临床应用以发热、喘咳、苔薄黄、脉数为辨证要点。 《伤寒论》原用本方治疗太阳病,发汗未愈,风寒入里化热,“汗出而喘”者。后世用于风寒化热,或风热犯肺,以及内热外寒,但见邪热壅肺之身热喘咳、口渴脉数,无论有汗、无汗,皆可以本方加减而获效。 对于麻疹已透或未透而出现身热烦躁、咳嗽气粗而喘属疹毒内陷,肺热炽甚者,亦可以本方加味。

辩证2

简单解读下:受风寒后,用了汗法,但出汗之后外感并未痊愈,开始喘。无大热者,这里是区别于阳明腑实的白虎汤证,并不是说体温不高。此种情形不可以再喝桂枝汤,要用麻杏石甘汤来治。

用麻杏石甘汤,需要抓住一个字:喘!这个喘,指的是“鼻翼煽动”,而非现在所说的“哮喘”。

很多人发烧,鼻子会出现异常:鼻孔时而扩大,时而缩小,呼吸不那么顺畅,这种现象就是鼻翼煽动。根本原因是肺里太热了,散不出去,身体想办法通过鼻窍来散热,鼻孔变大,就出现鼻翼煽动。

还有一个判别方法,用手指去感受,发烧的病人从鼻子里呼出的气温比常人要高,同时伴有口渴,也说明是肺热,也是用麻杏石甘汤的证候。

清热

那么,麻杏石甘汤是如何清肺热的呢?
首先,用麻黄把体表的毛孔全部打开,准备好散热通道。肺主皮毛,肺里的热是可以通过毛孔来散发的。发烧了,即使不会用药,给额头上敷一块热毛巾,也有宣散作用。

这里说明下,如果敷冷毛巾,虽然体表温度低了,但有可能越烧越高,反复无常,朋友们一定要有正确的思维。

麻黄在这个方子里,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打开全身毛孔,以便肺里的热邪有路可出,大家千万不要忘了毛孔这个排病通道。

其次,生石膏可以直接清肺热,是这个方子里最重要的角色。既然肺里有火有热,最简洁的方法就是直接灭火,而清肺热最最直接的药便是生石膏,没有之一。这个方子如果要简化一下, 张锡纯 先生就只用一味生石膏来清肺热,效果也是非常好。

主证判断

主症为发热,咳喘,汗出。从以上医案可以看出,发热、咳喘为麻杏石甘汤证的主症无疑,出现发热、咳喘的案例分别为89%和83%,其次为脉数(56%)、舌红(50%)和口渴(50%)。而汗出与否,非此方证的主症,汗出仅为22%。因此,从病案统计结果来看,麻杏石甘汤方证的主症可概括为:发热、咳喘、口渴、舌红和脉数。?

剂量换算

据现代对经方剂量的研究结果,东汉1两约为现代的 13.8 g,25枚杏仁约合10 g。因此,如果将该方各药味的用量换算为现代计量单位应分别为:麻黄55 g,杏仁20 g,甘草28 g,石膏110 g。
经方之奥秘不仅在于其剂量,更为重要的是内部各药的配伍比例。但随着时代变迁,时至今日中药用量已发生了很大改变,很少有医家采用张仲景原方用量施于临床,不过,原方内在配伍规律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根据原方配伍比例,石膏与麻黄为2:1,麻黄与甘草亦为2:1。

但从后世医家使用情况来看,石膏与麻黄的比例已远远大于2:1,多为5:1(6例),而平均为4:1。麻黄与甘草比例有所下降,但仍然遵从麻黄用量多于甘草的基本规律,这也体现了后世医家的用药经验:“若甘草多于麻黄会掣肘麻黄的宣肺平喘作用”。

麻杏石甘汤证的分型麻杏石甘汤证的基本病机为邪热壅肺或曰邪热迫肺。从临床使用来看,麻杏石甘汤不仅为经方大家所喜用,也被后世温病学家选为辛凉疏泄卫表的经典方剂。从上述医案统计可以看出,麻杏石甘汤证包括了“表热里寒”、“风热犯肺”、“痰热壅肺”和“邪热壅肺”4个证型,拓宽了经方的辨证思路。由此说明,在经方汤证与后世依病机辨证的证型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方证较后世证型更为宏观,而后世证型是对方证的细化,辨证更为入微,是对方证的发展。

2、加减变化

如肺热甚,壮热汗出者,宜加重石膏用量,并酌加桑白皮、黄芩、知母、连翘、黄芩、山栀 以清泄肺热;
表邪偏重,无汗而恶寒,石膏用量宜减轻,酌加薄荷、苏叶、桑叶等以助解表宣肺之力;
高热者加金银花、连翘;
阴虚者酌减麻黄用量,加麦冬、沙参。
痰多气急,可加葶苈子、枇杷叶、黄芩、贝母以降气化痰;
大便不通,舌苔厚者,加大黄;
腹胀者,加枳实、厚朴;
咽痛痰粘者,加桔梗、半夏。
痰黄稠而胸闷者,宜加瓜蒌、贝母、黄芩、桔梗以清热化痰,宽胸利膈。

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大叶性肺炎、支气管哮喘、麻疹合并肺炎等属表证未尽,热邪壅肺者。

药理研究

解热、镇静、止咳、平喘、利尿、抗病毒等。

临床

1.社区获得性肺炎
将76例确诊为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8例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38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麻杏甘石汤化裁治疗,疗程20日。以咳嗽、咳痰症状消失,体温恢复正常,肺部听诊哕音消失,胸部X线检查示肺部病灶吸收,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正常为显效标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 74%,对照组78. 95%。(《吉林医学》2013年第4期)

2.小儿急性支气管肺炎
选取门诊及住院患儿240例,治疗组120例头孢噻肟钠针剂和口服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对照组120例应用头孢噻肟钠针剂和病毒唑针剂治疗,疗程1周。以1周内体温降至正常,咳嗽等症状消失,白细胞恢复正常,X线胸片示炎症性改变大部分吸收为显效标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8. 3%,对照组78. 3%。(《宁夏医学杂志》2010年第4期)

3.流行性感冒
应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加减治疗流行性感冒38例,与金刚烷胺、阿司匹林、抗生素等西药治疗38例作对照,2周为1个疗程。以体温正常、全身中毒症状消失、实验室及X线等检查恢复正常、无复发为痊愈标准一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1%,对照组86. 8%。(《河南中医》2009年第5期)

4.轻中度支气管哮喘
用麻杏甘石汤联合舒利迭治疗轻中度支气管哮喘(痰热壅肺证)30例,与沙美特罗一氟替卡松治疗30例作对照,两组常规对症治疗相同,疗程12日。以哮喘症状完全缓解,即使有症状也不需要用药,无急性发作,肺功能(FEV1或PEF)正常或≥正常预计值(或本人最佳值)的80%为完全控制标准。结果:治疗组临床控制率为93. 33%,对照组73. 33%,治疗组FEVl%、PEF%改善均优于对照组。(《中国中医急症》2011年第3期)

5.小儿感染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
将142例SIRS患病儿童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组72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麻杏甘石汤口服给药治疗,与西医抗感染、补充血容量、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70例作对照,疗程5日,以治疗后3日内,体温、心率、呼吸频率、白细胞计数均恢复正常为显效标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06%,对照组82.86%,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血清TNF-α、IL-6、IL-1、CRP浓度下降更明显。(《广东医学》2007年第6期)

使用注意

风寒咳喘,痰热壅盛者,心源性咳嗽慎用。 若为风寒咳嗽(痰白清稀、恶寒无汗)则不宜。

脾胃虚寒者慎用,石膏性寒可能加重腹泻;高血压、心脏病患者需谨慎使用麻黄。

联合用药

若需与西药(如抗生素、解热镇痛药)联用,应间隔1-2小时,避免相互作 用。

重要提示

麻杏石甘汤为处方药,具体用法需经中医师辨证后确定,不可自行盲目用药 。若症状持续加重或伴有高热、呼吸困难,应及时就医。

医案

患者张某 ,发热八九日,四末时冷,闷咳气促,清窍干燥,口渴不欲饮,时作呕恶,唇焦,烦躁,大便不通,舌苔黄,指纹沉紫。

治法:投以麻杏甘石汤加味。

处方:麻黄(炙) 12g?苦杏仁12g?(去皮尖打) 生石膏12g(打碎) 生甘草6g?芦根20g?浙贝母12g?莱菔子12g?旋覆花12g(布包) 白通草10g灯心草10g?前胡10g

二诊


2月7日。服上方药1剂,闷咳松,呕恶止,夜寐安,惟身热未减,大便未通。守原方加牛蒡子8g再进1剂。

三诊

2月8日。大便仍未解,守原方加生大黄6g(另浸汁冲),元明粉6g(冲化),合调胃承气汤于麻杏甘石汤中,再进1剂。

四诊

2月9日。已得大便3次,先硬后溏而不多,诸症大减。守原方去浙贝母、前胡、莱菔子、旋覆花、牛蒡子、白通草、灯心草,加白茅根12g,再进药1剂。

五诊

2月10日。身热渐退,咳嗽渐止,口渴渐除,夜寐甚安,食欲渐开。最后仍用麻杏甘石汤加味善后。

处方:麻黄9g?苦杏仁6g(去皮尖打) 生甘草6g生石膏12g(打碎) 芦根20g?白茅根12g

连服上方药数剂而痊愈。


[按语]
上述采用麻杏甘石汤为主方。本方《伤寒论》用以治疗太阳邪热壅肺的身热汗出而喘之证,取其清解肺热,宣降肺气之功。《伤寒论》“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条未出方治,有的注家认为可用麻杏甘石汤。如柯韵伯说:“麻杏甘石汤为温病发汗逐邪之主方……此证头项强痛与伤寒同,惟不恶寒而渴以别之,证系有热无寒,故予麻黄汤去桂枝之辛热,易石膏之甘寒,以解表里俱热之证。”柯氏并认为有汗不得用麻黄,无大汗不得用石膏,因将麻杏甘石汤证条的“汗出而喘,无大热者”,改为“无汗而喘,大热者”。但证之临床并不尽然,不必拘执。因为本证以喘为主,而热则有微有甚,汗则有出有不出之故。《伤寒论》中的麻杏甘石汤证应与《温病条辨》中的桑菊饮证和银翘散证以及白虎汤证对照研究。

《温病条辨·上焦篇》说:“太阳之为病,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或两寸独大,尺肤热,头痛,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者,名曰温病。”“太阳风温……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太阳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此属上焦肺卫分温病证治。若病由肺卫分之表发展到肺气分之里,而表证已罢者,则非上述辛凉轻剂桑菊饮或辛凉平剂银翘散所能胜任,而必须用辛凉重剂白虎汤才能奏功。

故《温病条辨》在桑菊饮证和银翘散证后接着指出:“太阳温病,脉浮洪,舌黄,渴甚,大汗,面赤,恶热者,辛凉重剂白虎汤主之。”郑雪堂按:“恶热二字宜着眼,若恶寒便用不着,此方须兼表热,如麻杏甘石汤。”由此可见,温病在肺卫分的表热实证,宜用桑菊饮或银翘散以解表(泄卫);若由肺卫分发展到肺气分,即由表热实证变为里热实证者,则宜用白虎汤以清里(清气);如其肺气分里热已甚而卫分表证尚未全解者,则宜用麻杏甘石汤双解表里(清气泄卫)。上述6案都是邪热壅于肺卫气分的咳喘实证,故均用麻杏甘石汤为主而获得速效。从其中有的证见微热无汗而喘和有的证见身热汗出而喘来看,可见柯韵伯将麻杏甘石汤证“汗出”改为“无汗”,和将“无大热”改为“大热”,并不完全符合临床实际。

病位全在肺,故出现咳喘、鼻扇、痰鸣为主的身热无汗,或汗出,舌苔白黄或黄黑、指纹紫红、脉浮弦数等一派肺为邪热所壅之象(案一之面目浮肿,小便短少,也是由于肺气宣降不利,不能通调水道所致)。故都采用麻杏甘石汤以清解肺热,宣科肺气。至于其加减用药,也都属于宣清法的范围。后两案则是因为病由肺热内闭心包或下结大肠所致,一例身热?汗出而喘,神昏谵语,目赤舌绛,脉浮弦数,用麻杏甘石汤合牛黄清心丸,在清宣肺气中兼清宫开窍;一例身热肢厥,闷咳气促,清窍干燥,烦躁唇焦,口渴苔黄,大便不通,指纹沉紫,用麻杏石甘汤合调胃承气汤,在清宣肺气中兼清肠通便。

喘证

张锡纯邻村高边务(边防事务)孙连衡,年三十许,自初夏得喘证,动则作喘,即安居呼吸,也似迫促,服药五十余剂不愈。医者以为已成肺劳,诿为不治。闻愚回家,求为诊治,其脉浮而滑,右寸关尤甚,知其“风”与痰互相胶漆滞塞肺窍也。为开麻杏石甘汤,麻黄三钱,杏仁三钱,生石膏一两,甘草钱半,煎汤送苦葶苈子(炒)二钱,一剂而喘定,继又服利痰润肺少加表散之剂,数服痊愈。

论;此病喘证,呼吸急促,脉浮而滑,此脉象有两解,一为外感表闭则脉浮,滑为痰饮郁格,也为内热不泄;二为肺气不降则脉浮,滑为痰饮郁格。痰饮十三,脉浮而细滑,伤饮。此也就是痰饮病与外感病而生痰都会出现脉浮滑。如何辨证是表闭不解的麻黄证,还是里虚湿盛的痰饮证?我自已是一见脉浮,则辨证偏向于表闭,脉滑为痰饮,此无痰饮水气之象,即会选用大青龙汤。

张锡纯辨证,此“风”就是寒之义。胶滞之痰,区别于水饮之痰。此胶滞之痰者,就是外感之象。观皂荚丸病理之燥痰则知。麻黄发表闭之浮,杏仁破肺闭之喘,石膏清卫郁之热燥,葶苈子清肺窍胶痰之滑。

小青龙汤水气之喘逆,本与大青龙热燥之喘逆,是为对比治法,奈何众家畏惧麻黄,解表不利,则病不愈。本例即是,早用麻黄解表,何至半年不愈。外寒内水则小青龙,本条外寒内燥,则麻杏石甘汤,加葶苈子。

肺病

北平林某,年近五旬,因受风温,虽经医治愈,肺中余热未清,致肺阴铄耗,酿成肺病,屡经医治无效,其脉一息五至,浮沉皆有力,自言喉连肺际,若觉痒则咳嗽顿发,剧时连嗽数十声,周身汗出,必吐出若干稠痰,其嗽始止。问其心中常觉发热,大便甚燥,四五日一行,因悟肺际作痒,即顿发咳嗽者,必其从前病时,风邪由皮毛袭入肿中者,至今犹未尽除也。因其肺中风热相助为虐,宜以麻黄去其风。石膏清其热,遂为开麻杏石甘汤方,麻黄用钱半,生石膏用两半,杏仁三钱,甘草二钱,煎服一剂,咳嗽顿愈。诊其脉仍有力,又为开善后之方,用生山药,北沙参,天花粉,天冬各五钱,川贝、射干、苏子、甘草各二钱,嘱其多服数剂,肺病从此可除根。后阅数日,愚又赴北平,林又求诊,言先生去后,余服所开善后之方,肺痒咳嗽仍然反复,遂仍服第一次方,至今已连服十剂,心中热已退,仍分毫不觉药凉,肺痒咳嗽皆愈。且饮食增加,大便也不甚干燥。闻其所言,诚出愚意料之外也。再诊其脉,仍似有力,遂将方中麻黄改用一钱,石膏改为用一两,杏仁改用二钱,又加生怀山药六钱,使煎汤续,若服之稍觉凉时,即速停止,后连服七八剂似稍觉凉,遂停服,肺病从此竟愈。

论;本条医案,不是风温,能用麻杏石甘汤之麻黄发汗者,就不是风温。黄师注解温病,但见发热,不见恶寒,内烈火炎,津枯肺燥,是以发渴,是其津血耗伤,最忌汗下火劫,故不可发汗,发汗则成坏病风温。而本案张师言风温者,可以理解成伤寒发热的病,或者表闭误治的病,所以最后张师有一句,诚出愚意料之外也。虽然张师其论为风温有误,但治病效果,仍是无人能及的,其善辩证用药,临证用麻杏石甘汤,留下了很宝贵的经验。

一息五至,还算正常,虽然脉见浮沉缘有力,只要有力,就不是虚病。脉浮有力肺病,此为外感。咳嗽痰稠,心中发热,此是内燥,周身汗出则津外亡,肺中热燥,不能下润大肠,所以大便干结。典型的白虎汤证。又加脉沉有力。本条肺病,麻杏石甘汤加减方,典型的披着马甲的外感病。若善解表,何至于此。

张师方风邪由皮毛袭入肺者,此“风”是表伤寒之义,不可作为风理解,不解你与太阳中风病一混,就搞不懂了,越学越走进死胡同里了。张师又言宜以麻黄祛其风者,此“风”也是表寒之义。麻黄配石膏杏仁是发表寒泻肺的药,区别于桂枝配芍药清营热熄风的药。不可理解此风为中风,也容易学混。单论肺际作痒者,即是为风,也是血热之象,此营卫互根之理。

三诊咳嗽愈而诊其脉仍有力,此纯是以脉辨证。张师的石膏注解,谓石膏并非大寒,为何此处,又畏石膏之凉,此不是药凉,而是误辩为风温,温病内虚,不可过用石膏,故反复问心中是否觉凉,觉凉则去石膏。但此脉有力,不是虚证,心中发热,就是外感内热,所以最后又用了麻杏石甘汤治愈。

《黄煌讲麻杏石甘汤的适用人群和病症》

《麻杏石甘汤的方解和临床应用》







麻杏石甘汤 竟   



方剂
返回首页
看古籍用必应

Copyright © 2025-2026 汉医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