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宋代《圣济总录》主治:疹初起、疹出不畅,风寒外束、疹毒内陷,痢疾、腹泻,怕冷、发热、头疼,无汗喘息,舌苔薄白,流感,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方歌
桂枝葛根麻黄汤,
项背几几无汗方。
四两葛根三两麻,
枣十二枚效非常。
桂芍甘姜各二两,
恶风下利太阳伤。
组成
葛根(12-15g):解肌退热、生津舒筋,缓解项背强痛。
麻黄(6-9g):发汗散寒、宣肺平喘,驱散表邪。
桂枝、芍药(各9g):调和营卫,助麻黄解表的同时防止过汗伤阴。
生姜、大枣、甘草(各6g):调和脾胃,辅助药力发散。
组成2:
组成:葛根四两,麻黄(去节)三两,桂枝(去皮)二两,生姜(切)三两,甘草(炙)二两,芍药二两,大枣(擘)十二枚
组成3:组 成麻黄、葛根、升麻、柴胡、防风、荆芥、枳壳、杏仁、山楂、麦冬
组成4:麻黄(用开水泡一二次,焙干)芍药各90克 干葛30克 葱白7茎 鼓30克
用法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匕,以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温服。
上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衣被,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将息
每服12克,用水23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温服。服后以厚衣盖覆。半小时后再服。若仍无汗出,再煮葱粥少许,热服以取汗。
功用
治伤寒一日至二日,头项及腰脊拘急疼痛,浑身烦热,恶寒。
主治
主治?:伤寒或温病吐下后余热未尽的头痛、烦渴,具有发表解肌、清气分热的功效。
①《伤寒论》: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②《金匮要略》: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③《明医指掌》:妇人妊娠二三月以来,忽然卒倒僵仆。④《症因脉治》:阳明郁热,无汗而组血者
方解
葛根:解肌退热、生津舒筋,缓解项背强痛。
麻黄:发汗散寒、宣肺平喘,驱散表邪。
桂枝、芍药:调和营卫,助麻黄解表的同时防止过汗伤阴。
生姜、大枣、甘草:调和脾胃,辅助药力发散。
医案
感冒
夜半带小孩上厕所,自己衣服单薄,吹了冷风,晨起头痛, 肩背疼痛、怕冷,没在意继续去上班。上午着凉,脚冷到膝,浑身更怕冷。
中午刻意吃了个虎皮青椒,浑身开始暖和一点,午睡起来后,觉得浑身发热、肩背疼痛、头痛剧烈、不敢轻微晃动。下班回家,吃了点小柴胡汤加桂枝汤加葛根的科学中药,睡了一会儿,肩背痛的好了,头还是很痛,还是觉得身上发热。没汗,一点都不怕冷,也不怕风,脉象有力稍数,舌苔正常,自己琢磨了一下,应该是温病。想起刘绍武的葛根麻黄汤。处方:
粉葛根40g、生麻黄10g、生石膏30g、生杏仁15g、生甘草10g.煎一遍,得一小碗,趁热喝了一半,开始睡觉。
睡在被子里,觉得从肚脐位置产生一团凉气,速度还较快的向四周扩散,人开始出汗,大概半小时后感觉周身痛快,接着就睡了一觉,第二天早上醒来,觉得好了八成,就是头剧烈晃动还是有点痛。
早上把剩下的药喝了,感觉这次是药重病轻,从肚脐位置也产生了一团凉气,但这次是肚子不舒服了,轻泄了一次,肚子还是有点轻微的疼痛,周身有种轻微怕冷的感觉。只好吃了一点桂枝汤,怕冷的症状没有了,肚子还是有点不舒服,胃口不好,右耳心有点痛,嗓子有点干,吃了半包小柴胡,感觉好些了,下午又吃了半包小柴胡,这才头也不痛了,胃口也好了,耳心也不痛了。
这次感冒彻底结束,共花了我一天一夜的时间。
难怪元代大医学家王好古说《此事难知》,的确中医太精妙,太神奇,如是我的凡夫俗子难得窥见堂奥啊。
感冒发烧
病人是我的亲戚,平时胃就不太好,面色萎黄,体瘦。这次感冒是微烧,咽痛,颈强痛,干咳嗽,。
葛根80克。麻黄12克,石膏50克,连翘30克,杏仁20克,生甘草30克,轻煎。少服频服。一剂愈
注:此是学习刘绍武前辈的经验葛根麻黄汤。不过剂量改动的大。另外加甘草并且重用是因为黄煌老师的经验:甘草适用于虚弱人,在这里用还有2个意思,一是补虚,二是以作汗源。因阳加于阴谓之汗也。
小孩发烧
8月,周六,早上就觉得小孩头有一点热,他早上起床时还打了几个喷嚏,但因为他精神良好,所以我也没有太在意。上午出去学画画,然后中午去姥姥家蹭饭。到了家觉得他的头还是有些热,拿个温度计量了一下,38度,发烧了。然后小孩吃午饭就吃得较少了,吃过饭就精神不济,自己跑去睡午觉了。他睡觉的时候,我又量了一次温度,居然39度了。这个温度,必须要介入处理了。
我琢磨了一下他的情况:前额头疼,温度是逐渐升高的,最高39度,睡着的时候身上无汗,脉搏120,有少量清鼻涕,不渴,喝水少,脉浮数,喘气稍快。这不是麻黄汤证嘛。于是我赶快跑出去抓了一付麻黄汤,八毛钱。回来后,煮半小时,倒出来凉着。
这时候,小孩醒了,结果醒的时候出了一身的汗。问他冷不冷,结果他回答:热。我头大了。这不是麻黄汤证! 因为出了汗,我想温度可能会变化,于是拿温度计又量,结果还是39度。小孩醒了一会儿,又睡着了,结果睡着的时候,身上又是一点汗没有。
我不管三七二十一,先进行小儿按摩,清天河水,左手500次,右手500次。温度降了半度,38.5度。我一边按摩,一边思考。
我开始大费脑筋了。因为有汗,所以应当还是三阳证。但是是太阳病吗?这一会儿有汗,一会儿无汗,难道是少阳证的寒热往来?小孩一直说前额疼,还有高热,还怕热不怕冷,又象是阳明证。脉浮数,高热,又象是太阳证。现在的情况是三阳都似乎有点象,但又不完全象。我犹豫来犹豫去。先找了林大夫,碰巧林大夫有特殊情况,没法帮我。我给自己打气,这是老天又给了我一次锻炼的机会,要抓住机会,依靠自己。
我想到了刘哥曾经有一个医案,还曾经在经方论坛交流过。他女儿有一次高烧,用了麻黄汤,结果烧退了半天又继续发烧,最后还是用麻杏石甘汤退了烧。我还想起了伤寒论上关于温病的一段论述:“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这个还真的很象温病。我的理解,温病,就是体内的津液太少,如果发了汗,容易造成脱水,成为坏病。我下定了主意,去抓一付麻杏石甘汤,或者找个中成药:葵花小儿肺热颗粒(这个药的主要成分是麻杏石甘汤)。
这个时候,我和刘哥在网上一问,了他给了个方向:葛根麻黄汤。我问他:不能用麻杏石甘汤吗? 他回答说:葛根麻黄汤即是=麻杏石甘汤+葛根。这是刘绍武的方子,用葛根来补充津液,更稳妥。我暗自点头:有道理。二话不说,赶快再跑出去抓了一付。
等煮好药,都快晚上6点了。正好小孩醒了,仍然是睡着的时候无汗,刚醒的时候一身汗。我赶快给他喝了1/3的量,他接着继续睡觉。过了半小时,他开始出汗了,不是大汗,也不象微汗,也许是天气热,应当是中汗。过了一个多小时,快8点了,我量温度,38.2度。小孩持续的慢慢的出汗,到了8点半,他睡醒了,我量温度,37.7度。因为晚饭都没有吃,给他吃了大半碗稀饭。小孩的精神已经明显的恢复了,可能是温度降下来的缘故。
于是打了个车回家。由于姥姥家在小区深处,走到小区大门外面的马路上打车,也得走个300米。小孩精神明显恢复,我牵着手走过去的,一路上还叽叽喳喳的和我说话。回到家,再量温度37.3度。那个小精神头啊,一点儿也不象是下午高烧一直躺在床上不起来的小家伙。
但我心中一直未定,剩下的2/3付药也装在瓶子里放在了冰箱里,如果再烧起来可以再用些。
8月12日晨,量温度,37.2度,身上一层薄汗,脉搏仍然快,120次,主要是头热,身上不热。观察一下吧。到了晚上,温度37度,脉搏110。
8月13日晨,小孩还没有醒,量温度36度多,脉搏90。只是身上仍然一直有层薄汗,而且一直吐舌头,我看了下,舌头尖上有个白色小斑点,好像是个未发出的溃疡。好在不发烧了。还是心火旺导致的吧,我真想用龙骨煮点水给他喝。但是要上班,来不及,还是晚上回家继续观察吧。
总结:第一次遇到温病(本人水平尚浅,欢迎大家指教),好在自己的方向也准确了些,但真的象古人所说:开始学伤寒的时候,觉得天下无不治之病,一到了临床,又觉得无可用之方。我现在谨慎多了,总是要先找高手问问,才敢用药。感谢建军大哥的指点,包括他以前的医案,也包括网上的指导。
今天下午收到林大夫的短信,和他聊了一会儿,他一直还牵挂着我儿子的病情,让我觉得心里很温暖。想起上次林大夫夸奖我医案记录得详细。其实我有个朴素的想法----如果有人在网上搜索,也许能搜索到我的医案记录,然后就能增加些对中医中药的信心,可能就会象我一样弃西医而从中医了。因为当年我第一次用小青龙汤,就是看了桂枝的博客,还有一个妈妈叫花影的用小青龙的经历。
感谢祖先给我们留下的中医财富,那是超乎我们想像的丰富和伟大!
另记:小孩奶奶家的小狗雪雪寿终正寝了,享年12岁,正是我儿子发烧的那个下午。冥冥中似乎有点联系。希望小狗一路走好。自从小孩出生后,奶奶就住在我家,爷爷也是早来晚走,孩子抢走了奶奶对于小狗的那份爱。小狗就一直在家里的小院子里寂寞的生活,乃至终老。
附记:本次发烧,还有后续。
8月13日晚上回家,小孩虽然不发烧,但还是有薄汗。已经2天这样了。我和林大夫聊了半个晚上,决定明天用桂枝汤给收收汗。
8月14日晨,煮了桂枝汤一付,上午10点给吃了一半。白天不知道如何。我晚上9点钟回到家,发现孩子又发烧了,38度。怀疑是桂枝汤引起的。因为家里没有石膏,想再吃麻杏石甘汤也凑不齐药,于是继续观察。
8月15日晨,自愈,不发烧了,汗也没有了。晚上下班回家,发现小孩又发烧38度。因为昨天发烧自愈,于是继续观察。
8月16日晨,仍然发烧38度。于是试用了寒解汤一付。早上吃了半付。晚上回家,小孩温度正常。这次生病至此结束。
总结:还是最开始的时候,葛根麻黄汤吃得太少。应该再吃一次就好了。包括后来身上一直有薄汗,不应该用桂枝汤来收。桂枝汤治疗中风,应该有怕冷或怕风,而这次是怕热。所以应该用麻杏石甘汤来收汗。后来用了寒解汤,也是听建军大哥的建议,也是个麻杏石甘汤的变方,治疗温病效果真不错。寒解汤是张锡纯的方子,本次用了效果也刚刚的。
附:葛根麻黄汤:葛根15,麻黄5,杏仁7,石膏15,炙甘草5
寒解汤:生石膏15,知母10,蝉蜕3,连翘3。
《治疹全书》卷上:麻黄葛根汤
3.1 处方
麻黄、葛根、升麻、柴胡、防风、荆芥、枳壳、杏仁、山楂、麦冬。
3.2 功能主治
疹不出,喘急妄语,及浑身壮热,足冷,咳嗽呕吐,腹胀不食,鼻流清涕。
3.3 用法用量
水煎服。
3.4 摘录
《治疹全书》卷上
4 《圣济总录》卷二十七:麻黄葛根汤
4.1 处方
麻黄(去根节)1两,葛根(锉)1两,知母(焙)1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黄芩(去黑心)1两,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半两,甘草(炙)半两。
4.2 制法
上为粗末。
4.3 功能主治
伤寒发癍,状如锦纹,呕逆烦闷。
4.4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以水1盏半,煎至1盏,去滓温服。
4.5 摘录
《圣济总录》卷二十七
5 《圣济总录》卷二十一:麻黄葛根汤
5.1 处方
麻黄(去根节)1两半,葛根(锉)1两,柴胡(去苗)1两,芍药3分。
5.2 制法
上为粗末。
5.3 功能主治
发汗。主伤寒初得1-2日。
5.4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以水1盏半,加豉100粒、开口椒17粒、连须葱白3寸,薄荷叶20叶,同煎至8分,去滓热服。服后葱豉汤1盏投之,衣覆取汗,汗未快再服。
5.5 摘录
《圣济总录》卷二十一
6 《活人书》卷十七
6.1 方名
麻黄葛根汤
6.2 别名
麻黄汤
6.3 组成
麻黄(用沸汤泡12次,焙干称)3两,芍药3两,干葛4分,葱白7茎,豉1合。
6.4 主治
伤寒1日至2日,头项及腰背拘急疼痛,浑身烦热恶寒。刚痉无汗。
6.5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盏半,煎至1中盏,去滓温服。服后以厚衣盖覆,如人行4-5里再服。良久如未得汗出,更煮葱粥少许,热投之,取汗。
6.6 制备方法
上锉,如麻豆大。
6.7 附注
麻黄汤(《云歧子脉诀》)。
7 《伤寒图歌活人指掌》卷四
7.1 方名
麻黄葛根汤
7.2 别名
麻黄干葛汤
7.3 组成
麻黄3钱,赤芍药3钱,干葛1钱半,豆豉半合。
7.4 主治
伤寒刚痉,心腹痛。太阳发热无汗,恶寒而喘。刚痉,无汗恶寒。脾土郁结,心腹卒痛。
7.5 用法用量
以水2盏,加葱白1茎,煎至8分,去滓温服。
7.6 附注
麻黄干葛汤(《医统》卷十四)。
[返回]8 《圣济总录》卷二十三
8.1 方名
麻黄葛根汤
8.2 组成
麻黄(去根节)1两,甘草(炙)1两,知母(焙)1两半,葛根(锉)1两半,石膏(碎)1两半。
8.3 主治
伤寒、温病吐下后,余热未尽,头痛,口干烦渴。
8.4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以水1盏半,煎至7分,去滓,食后温服。
8.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葛根麻黄汤 竟
Copyright © 2025-2026 汉医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 END --